中國的文明發展跟玉文化息息相關的,自從有了人類文明,玉器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玉石做為中國最喜愛的珠寶,出現在首飾中、玉佩中以及陪葬品中。中國玉文化經歷了神本主義的巫玉—人本主義的王玉一民本主義的民玉三大階段。古代中國智慧的人民將古玉賦予了六德,玉有六德:溫,潤,結,細,凝,膩,正好倡和了君子之六德: "仁、厚、禮、義、智、信."可見中國人對玉的喜歡和崇拜。
一、巫玉階段(神玉階段)
巫玉階段(距今l0000~距今4000年),處于人類的啟蒙階段,也被稱為神玉階段。
古代,于我國東北、東南、長江中下游及西北等蘊藏豐富的五大玉資源,促使史前社會有了巨大、驚人的發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塊及五支玉文化亞板塊,為中華文明鋪設了奠基石。
(一)五大玉資源及產地
1.“珣玗琪”(東夷玉)
“珣玗琪”即東夷玉,主產地于今岫巖縣)西北的偏嶺鄉細玉溝的山頂上。產于元古界遼河群大石橋組富鎂碳酸巖(白云石)中屬于層控型中低溫熱液交待礦床,有黃、白、綠、青黑色等。岫巖閃石玉砂礦屬沖洪積型,系第四紀以來構造活動和氣候環境的產物,密度2.91~3.02g/cm3,摩氏硬度6~6.5。
2.“瑤琨”(東越玉)
“瑤琨”即東越玉,主產地在今溧陽縣平橋小梅嶺村的東南部和茅山!懊穾X玉”產于燕山期花崗巖古生代鎂質碳酸巖接觸的外帶中,野外新發現的青玉、青白玉和碧玉是一條穿插在簡單卡巖中的脈礦。白玉不透明,綠玉透明度較好,密度:白玉2.97g/cm3,綠玉2.9g/cm3;摩氏硬度5~6;纖維狀變晶結構,未見和田玉中出現的毛氈狀結構。
3.“鬼玉”(狄玉)
“鬼玉”即狄玉,主產地于今俄羅斯東薩彥嶺、維基姆河流域。據俄方介紹,它與和田玉生于同一生成帶,但質略差。據化驗,貝加爾湖地區閃石玉含閃石95%,存在一定比例的過渡性結構和中粗粒變斑晶結構以及碎裂結構,從而影響了該地區閃玉的品質。白玉為透閃玉,綠玉為陽起石玉。
4.“球琳”(羌玉)
“球琳”即羌玉,主產地在今新疆和田白玉河和墨玉河。廣義的和田玉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侖山上。西起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之東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經和田地區南部的桑株塔格、鐵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東至且末縣南阿爾金山北翼的肅拉穆寧塔格。和田玉礦帶斷續長ll00多公里,l8個礦區(實際遠不止18處),昆侖山東段從青海省柴達木盆地之南,玉石主產地格爾木,向東至四川西部亦發現玉礦。和田玉礦床為典型的接觸交待礦床,它產于中酸性侵入體與白云大理巖接觸交待蝕變帶中。和田玉一般在高山雪線上,次生砂床乃為坡積型、沖洪積型、冰磧型。和田玉是一種由微晶透閃石集合體構成的單礦物巖,含極少的雜質礦物。大多所含透閃石量大于99%,少數在98%左右,以毛氈狀結構為主,顏色白、青白、青、綠、墨、黑、黃。摩氏硬度6.5~6.9,韌性強,微透明,油脂光澤,亦有蠟質光澤和玻璃光澤。比重(密度)2.66~2.976g/cm3。歷代多崇尚白玉,尤獨鐘羊脂白玉,亦有人重黃玉。
5.“璆”(巴蜀玉)
“璆”即巴蜀玉,主產地在今四川西部汶川縣龍溪及緬甸勐拱。龍溪玉也為變質成因的閃石玉,亦稱“馬燈玉”、“榮玉”、“岷玉”。閃石玉由98%以上的透閃石變種和2%的方解石組成,含微量金紅石和透閃石。呈淡綠或油綠色,油脂光澤。質地致密細膩,硬度5,當地稱之為“菜玉”。米玉,由80%閃透石變種、15%的方解石、5%的透閃石和少量其他礦物組成。呈灰白或淡綠色,有半油脂光澤或玻璃光澤。質地較粗,當地稱之為“米湯玉”。翡翠產于緬北摩谷西北的霧露河中上游地區,有后江、帕崗一道茂及抹崗三個礦區,其中帕崗一道茂礦區最大,亦最為著名,也是最古老的礦區。產于(1)第四紀礫巖層屬翡翠礦區;(2)現代河流中,沖積層翡翠礦床;(3)殘坡積層翡翠礦床。系輝石族鈉鋁硅酸鹽NaAl(Si2O6),硬度7。質純者無色或呈白色,含雜質者則呈翠綠或祖母綠色和綠、蘋果綠、黃綠、綠藍、褐、紅橙、紫、紫羅蘭、灰、黑等色。鑒定標準分為:種、地、水、色4個方面。此外,還要注意其性(蒼蠅翅,“沙星”)、松花、蟒帶、癬霧等特點。
(二)三大玉文化板塊
1.東夷玉文化板塊
所處時代以狩獵經濟為主,兼種植,距今l0000~距今5000年。分布于今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河北、山東及江蘇北部,以紅山文化為代表。多采用珣玗琪治玉,代表性玉器有玉玨 (圖二)、匕、勾云形器(圖三)、箍形器、圜形邊刃器、龍等。工藝特點為無平面,呈凹凸狀,形不規整,具有象征性、示意性、粗獷性的風格。
2.淮夷玉文化板塊
所處時代農耕兼狩獵,距今5300年,分布于今長江中下游、安徽、江蘇之南部,以凌家灘遺址為代表,代表性玉器有覡像、龜殼、長方形片飾等。玉為透閃石組成,透閃石有兩期,早期為柱狀、針狀,晚期為纖維狀及隱晶狀,后者交待前者。致密堅硬,質地較好,較潤澤,有的稍次。工藝中常,磨工、拋光尚精。巫山大溪文化、江淮寧鎮地區史前文化玉器與凌家灘玉器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居于南北兩大玉文化板塊之間,具有折中特色。
3.東越玉文化板塊
所處時代農耕為主,距今5500~距今4300年,分布于今江蘇等地,以浙江太湖地區為主,以良渚文化為代表,以瑤琨琢磨玉器,代表性器型有璧、琮、鉞、三叉形器、璜、梳背、錐形器、串飾等。工藝精致,器形規整,紋飾較細膩。雕塑鏤空陰刻較精,風格精細雋秀。
(三)五支玉文化亞板塊
1.夷玉文化亞板塊
所處時代以農耕為主,距今4500~距今4000年,分布于今山東省,以海岱龍山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璇璣、冠飾(圖九)等。玉料可能是《禹貢》上提到的“怪石”,即今泰山西南所產蛇紋石玉,稱“泰山玉”,以綠色為主。工藝特點:擅長切割,薄片器物突出,鏤空陰刻亦精。風格精巧明快。
2.華夏玉文化亞板塊
所處時代以農耕為主,距今4200~距今3800年,分布于今山西省南部,玉資源不明,以陶寺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琮、璧、步搖等。風格硬直簡略。
3.鬼玉文化亞板塊
所處時代以農耕為主,距今4200年,分布于今陜西、山西西北部、內蒙中部—蒙古高原及貝加爾湖周邊地區,以石峁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長切割磨治薄片器。風格森亞鋒銳。
4.羌玉文化亞板塊
所處時代為農耕兼畜牧經濟,距今4200年。分布于今甘肅、青海、寧夏。玉資源來自昆侖山和田、阿爾金山且末、若羌以及青海格爾木、祁連、甘肅榆中玉石山等地,遠距離采玉須進入金山、昆侖山。以齊家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璜、璜聯璧等。風格草率粗糙。
所處時代為稻作農業經濟,距今4200~距今4000年。分布于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資源不明。以石家河文化為代表,重要玉器有覡頭像、獠牙面(儺面,圖一四)、龍、鳳、蟬、獸面等。多用陽線紋,風格樸實平易。
繼三大玉文化板塊之后出現的五支文化亞板塊,已顯露出中華文明的曙光,為其出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巫一玉一神"的整合模式
史前玉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的鉗制力量是神。神是巫覡創造出來的,她(他)又仰仗神的力量統治現實社會。
(五)反映巫覡的玉像、玉面像
巫覡形象見于紅山、大溪、凌家灘、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如:覡祭山圖、三星堆二號祭祀坑石邊璋刻畫、良諸文化覡騎獸事神徽、石家河文化玉覡面。
二、王玉階段
王玉階段,王與朝廷掌握著生產、使用玉器的大權,它與神本主義的巫玉有著原則性的差別,一切玉器都是直接或間接為鞏固皇權體系和滿足皇帝物質文化生活而服務的,從根本上說,此時玉不是為了神而是為了王和民。
三代王玉到了秦漢成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是用作禮器(“六瑞”)、祭器(“六器”)、儀仗品、工具、器皿、佩飾等。加工玉器的砣機用青銅或鐵制砣。代表性玉器有圭(圖一五)、璋、戈(圖一六)。歷朝玉器均有非常清晰明確的時代風格,這是客觀的時代鑒定的依據。春秋時期“君子比德于玉”,儒家以儒學觀念,詮釋了玉德。
孔子主張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
東漢許慎又更定為五德:仁、義、智、勇、潔。
孔子及儒家的一個重要貢獻,即將玉從神那里解放出來,交給“君子”,作為德的載體。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圖一七、一八),無故玉不去身。這是王玉得以持續發展且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漢帝王玉貼近生活,受到神仙理念的影響,創造了神韻生動的玉器,如螭、辟邪、四神等形象以及玉劍飾、杯、皇后之璽,其時代風格雄偉豪放。東漢國力遠不及西漢,玉器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一步繪畫化,線的功能增強,體積縮小,重量減輕,風格變得纖巧簡潔。如玉座屏就是此期玉器的突出代表。
隋唐至元的玉器藝術水平空前提高,人情味與生活色彩極為鮮明。隋唐玉器尚有重量,其時代風格為剛健凝重;宋遼金蒙元玉器,雖其社會背景、生活區域有所不同,但文化藝術上的聯系尚屬密切,用玉的觀念和設計思想都是一致的。如宋玉對鶴佩、宋青玉人物山子、遼秋山玉、金春水玉、蒙古汗瀆山大玉海等都可以反映此期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特點和極其洗練生動的時代風格。
明清兩代玉器受文人畫思潮的影響,與社會生活拉開距離,在造型上鼎彝化,紋飾上繪畫化,文人畫和工匠畫并行不悖。隨著皇權統治的盛衰,城市工業的消長,玉器的碾琢形式出現了不同的做工和風格,如明初帝王玉繼元風而嚴謹精練,明末走向反面,進一步市俗化,寓意吉祥,缺乏文采,漸進粗俗狂放,不拘一格。清代經過休養生息出現康乾盛世達百年之久,宮廷玉器碾琢也達到中國古代玉器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創造了典雅工整的帝王玉風采,做工精細秀雅?滴蹙G玉雞心佩、乾隆和田白玉鏤空香薰以及揚州造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山,都是這座玉文化高峰上的藝術豐碑。
青白玉白菜
三、民玉階段
(宋—清,公元960~1911年)
玉除了為帝王朝廷專用之外,由于工商業發達,玉器的商品化生產繁盛,富戶人家置朝廷禁制而不顧,從店鋪購置玉器用于喜慶、佩戴、文房、宴飲、鑒賞、收藏等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玉是民本主義玉器,又是商品玉,沒有禮玉這一分野,與人本主義的帝王玉有所不同,但在生活用玉上,出現漸趨混同的現象,有時不易廓清。民玉雖與帝王玉并行,并受其制約,但其特點是為庶民所用,與民間生活更加貼近,有著生動清新的藝術風格。分為仿古與時作兩大類,做工均趨向簡化,精者較少,但流傳至今的精品尚多。所見較好的民玉有:北宋青玉鏤空折枝花佩(圖三三)、南宋青玉素碗、南宋青玉獸面紋卣(圖三四)、南宋白玉兔鎮紙(圖三五)、元玉絳環、元玉魚形飾、明中期白玉觀音插扦、明中期白魚玉佩、明青玉竹節式執壺(圖三六)、清和田青玉白菜花插(圖三七)、清和田青玉船(圖三八)等。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迫使清帝遜位,建立共和,徹底地結束了帝王玉的歷史,并開辟了民玉獨立發展的新階段。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民玉注入了“全民共享,雅俗共賞”的新內涵,并推動其邁進空前繁榮的嶄新時代。
民玉之玉材除了和田玉、岫巖玉、南陽玉之外,翡翠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至乾隆晚期其價值已超越和田玉,至今翡翠首飾價格不是我們平民所能想象的,慈禧最喜歡翡翠和西瓜碧璽。
隨著和田玉的枯竭,玉器市場上出現了新的玉器種類,俄羅斯玉、青海玉、韓國玉、昆侖玉,雖然都是屬于和田玉一個山脈,但是玉質和圓潤是跟和田玉無法比擬的,中國人就喜歡最美的玉器,眼里沒有任何雜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