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盧寺壁畫也叫毗盧寺水陸壁畫,在石家莊市西北郊上京村。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6),歷代都曾重修。因毗盧佛殿內精美的古代壁畫而聞名于世。
毗盧寺前殿為釋迦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小式布瓦懸山頂,前有出廊。殿內塑有釋迦牟尼坐像一尊二弟子二菩薩為后補,后扇墻有懸塑三大士。四壁繪有佛教故事和民間神話內容的壁畫83平方米。水平欠佳。后為正殿毗盧殿,俗稱五花八角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后有抱廈,平面呈十字形,建在1米高的月臺之上。殿堂中央供奉毗盧遮那佛塑像,四壁有元末明初所繪重彩水陸壁畫13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排,繪著天堂、地獄、人間三種題材,包括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帝王后妃、忠臣良將、賢婦烈女等佛、儒、道多種人物122組,500余個,技法嫻熟,線描靈動,滿壁風動,故村老說是吳道子所畫或唐伯虎所為。蓋村人只知道此二人畫好而已。其實唐伯虎的人物畫不敢恭維!
毗盧寺六壁壁畫分布格局如下:
東壁:壁高2.8米,寬7.6米。壁畫題記30組,共繪125身。壁畫分下中上三層排列。清源妙道真君、四海龍王等眾、護齋護戒龍神、獄主鬼王等眾、地府三曹等眾、六甲將軍、十代名醫等。西壁:壁高寬同東壁。題記30組,共繪133身。崇寧護國真君、四瀆龍神等眾、十王等眾、羅剎女等眾、伏羲女媧神農、五通大仙等。
東南壁:壁高2.8米、寬5.35米。題記13組,共繪73身。往古忠臣良將、往古孝子順孫、引路王菩薩、往古比丘等眾、為國亡軀忠臣烈士、仇冤報恨等眾等。西南壁:壁高寬同東南壁。題記13組,繪有53身。五往古賢婦烈女、往古自刑自縊、往古后妃等眾、往古宮人女官、面燃鬼王、啟教大師等。
東北壁:壁高寬同東南壁。題記19組,共繪70身。玉皇大帝、馬首明王觀世音菩薩等、十六高僧、天龍八部、不動尊明王除蓋障菩薩、甘露吒明王阿彌陀佛、無能勝明王地藏菩薩等。
西北壁:壁高寬同東南壁。題記17組、共繪54身。焰鬘明王文殊菩薩、降三世明王金剛首菩薩、十六高僧等眾、大力明王釋迦牟尼佛、大笑明王虛空藏菩薩、大輪明王威德自在菩薩等。
六壁壁畫除南壁門兩側嚴重損毀后期重繪成《觀無量壽經》后龕墻重繪水月觀音水平一般外,絕大部分原作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水平上乘。壁畫均以下層人物為主像,像高在1米至1.2米之間,均是畫匠們的精心力作。根據山西公主寺壁畫為真定府畫匠所畫推測,毗盧寺壁畫應為本地畫匠所為。中上層所繪人物高度大大縮小,一般在0.3米至0.5米之間。組與組之間用彩色祥云分隔,使滿壁壁畫顯得排列有序、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更加渲染了宗教壁畫的神秘色彩。
毗盧殿壁畫的繪制是依據壁畫"粉本"繪的,粉本為工匠之間流傳和繼承的樣本,有統一的布局和程式。水陸畫是一種專供佛教進行水陸法會,作水陸道場、水陸大齋時懸掛的組畫,屬于人物畫范疇,一堂起碼懸掛40到120幅(多則可達200多幅),以供法會時用供養作法。毗盧殿壁畫以壁畫題記計共122組。相當于122幅軸畫。明代極其流行水陸法會,北方寺院狠多大殿壁畫繪制成水陸畫題材,省去了布置壇場懸掛畫軸之勞。水陸壁畫成為了北方明代寺院壁畫的常見題材。繪制的內容是根據失傳了的北水陸儀軌而構圖布局,和現在流行的水陸法會所用的水陸畫還是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