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彩是從西洋傳入我國的一種低溫彩釉,是琺瑯彩料中的一種。胭脂彩亦稱“薔薇紅”、“洋金紅”、“玫瑰紅”。淺淡者為“胭脂水”,濃重者又稱“胭脂紫”。包括釉和彩兩種:一為濃艷的粉紅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見于康熙晚期,雍正時用得較多,施釉較薄,色調鮮艷。另一種指繪畫于粉彩器上的桃紅色彩,多用于花卉圖案上,繪工精致,筆觸細膩。胭脂彩的工藝為首先在燒好的素瓷上采用噴釉的方法將釉料薄施于其上,入窯經800°C低溫再次燒制而成。胭脂彩以金為著色劑,但與金的顏色截然不同,在鉛硼熔劑中加入萬分之一左右的金,就會出現淺粉或紅紫系統的顏色,由于它略帶螺紅的色調,極似胭脂,故稱胭脂彩,俗稱胭脂水。胭脂紅色在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繪中偶有應用,如當時琺瑯彩中出現的淡紅薔薇色,似紅寶石般的濃胭脂色,或閃紫的蘇枋色等。到雍正時期,出現了眾多呈色穩定、以單一胭脂彩作裝飾的瓷器。造型以杯、碟、盤、碗較為多見,均為景德鎮窯所制。胭脂彩料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澤,乾隆以后根據實用的要求,對配方加以調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種色彩,也可作為一種低溫釉彩使用。
胭脂紅彩山水紋小瓶
瓶撇口,細頸,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繪田園山水,圖中山林盡染,屋舍、小橋旁攜琴訪友的隱士漫步于山林。瓶頸、肩空白處題“晚峰晴露巔”五言詩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藍料彩楷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件琺瑯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紋飾微微突起,用彩時注意畫中景致的遠近、深淺、濃淡的變化,筆觸精細,立體感很強,為宮廷名畫家所繪。
胭脂紅彩山水紋小瓶,清乾隆,高9.6cm,口徑2.2cm,足徑2.2cm。
琺瑯彩松竹梅紋瓶
瓶直口,垂肩,圓腹,腹下漸斂,圈足。內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琺瑯彩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松樹蒼勁,翠竹挺拔,梅花秀麗,綠葉襯托紅花,畫筆委婉細膩,此瓶不失為雍正時期官窯的絕美佳器。圖案上方墨書“上林苑里春常在”7字,筆法自然流暢。在詩句的上、下方分別用胭脂彩畫成印章式款,分為“翔采”、“多古”、“香清”三組。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欖狀,又稱“橄欖瓶”,造型秀美,工藝精細,胎體輕薄,似半脫胎。釉質瑩潤無瑕疵,彩繪紋飾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之作。
這件瓷器是在江西景德鎮御窯中燒成瓷胎,解運入宮后,在宮中造辦處按照雍正皇帝批復的畫樣,由琺瑯彩畫師用琺瑯料繪畫,再將瓷器入低溫爐中烘燒而成,m瑯彩松竹梅紋瓶不僅反映出中國古代制瓷技藝的精湛,也表現了高超清代瓷器畫師高超的繪畫技法。
琺瑯彩松竹梅紋瓶,高16.9cm,口徑3.9cm,足徑4.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