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變釉是清代雍正朝時期仿鈞窯瓷器時所繁衍出來的一個新品種,采用兩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燒成。所施釉料中除銅外,還含有鐵、錳、鈷、鈦等微量著色金屬元素。在燒成過程中,這些金屬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現出繽紛的色彩,其中釉色偏紅的稱“火焰紅”、偏藍的稱“火焰青”。窯變釉將各種不同顏色的釉融合為一體, 在不同的窯內氣氛中呈現出多種美麗的釉色,交織在一起,形成千變萬化的縷絲狀線條或斑片,奇妙無比。窯變釉一直延續燒制至晚清。
雍正款仿鈞窯變釉弦紋扁肚瓶,清雍正,高25.5cm,口徑7.3cm,足徑12cm。
瓶唇口,細長頸,頸、肩部凸起七道弦紋,扁圓腹,形如荸薺,故稱荸薺扁瓶。圈足。外底刻劃篆體“雍正年制”四字雙行款。胎體厚重,從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內施天藍色窯變釉,器外施紅色窯變釉,釉面尤如叢叢燃燒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處,紅色中閃現著藍色星點,變幻迷離,絢麗多彩。足內釉面不勻。
鈞窯因其變幻莫測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時期督陶官唐英為了仿燒鈞窯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廠署幕友吳堯圃親赴鈞州,調查鈞窯釉料配制法。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鈞窯瓶,十月年希堯呈進仿鈞窯瓷爐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贊賞“此爐燒造甚好,傳與年希堯照此樣再多燒幾件”。由此說明,雍正時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燒鈞窯瓷器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此瓶釉面仿宋代鈞窯瓷器窯變釉,器形卻是宋代鈞窯瓷器中所不見,為雍正時期創新之作。
窯變釉弦紋撇口瓶
窯變釉帶耳雙環瓶.jpg
窯變釉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