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是從雞腿瓶演變而來的,雖然梅瓶是中國瓷器史上最經典的造型,但是梅瓶隨著朝代的更替不僅造型隨著人們的審美在變化,功能也在變化,宋代和元代梅瓶是用來盛酒的,明代梅瓶發展成為禮器,而清代梅瓶成為陳設瓷,失去了盛酒的功能。
宋元時期梅瓶裝酒的酒器
上海博物館藏一對磁州窯梅瓶,上書“清沽美酒”和“醉鄉酒!,可見其用途是儲酒無疑。另外,我們從宋代磁州窯梅瓶的造型上小口廣肩,這樣就不容易使酒香散失,是極佳的儲酒器。
梅瓶在元代仍然是儲酒器,如考古發現的汪世顯家族墓葬中出土的一件梅瓶,在它的肩部釉下墨書“細酒”兩字。高安窖藏出土青花帶蓋梅瓶6件蓋內分別書寫“禮”、“樂”、“書”、“數”、“射”、“御”字樣應該是標明所裝酒的用途。帶蓋的梅瓶無論如何不會用于插花,這是毫無疑問的。從梅瓶蓋的規整合來看,帶蓋梅瓶無疑是用作漿水酒醴的盛貯器。
梅瓶在明代做為禮器
明代是結束了元朝少數民族的統治,再次恢復漢人的統治,漢族是喜歡厚葬,如西漢和明代都是如此,而梅瓶就是重要的陪葬品之一。梅瓶是明代初年貴族墓葬的特殊葬具。中國封建社會歷來就有厚葬風俗,而作為統治階層的皇室和貴族更是將隨葬物品的高低、多寡作為死者身份和地位的標志,從明初貴族墓出土梅瓶可以看出,明代梅瓶的使用開始形成比較嚴格的等級制度,往往作為一種貴重的禮器隨葬于貴族夫婦合葬墓的女室中,使梅瓶由酒具變成了禮器。我國古代常常用某種器物的諧音來比喻一種吉祥的含義:如定陵中的四只青花梅瓶放在棺槨的四周,寓意“四方清(青)平(瓶)”;又如山東魯王朱檀墓的青白瓷梅瓶中盛有酒,寓意“清(青)平(瓶)長久(酒)”。隨葬梅瓶的多寡也是有一定規矩的。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
梅瓶陪葬數量一般分為三個等級:
梅瓶不同數量代表著不同的等級,在明代注重厚葬的朝代,更是等級森嚴
1、皇帝陵——青花梅瓶四個,如明朝萬歷皇帝的定陵隨葬梅瓶就多達4件;
2、皇后、皇妃陵——青花或白釉梅瓶二個,如北京定陵的孝后、端后墓,北京海淀區董四村的皇妃墓等;
3、公主、皇子墓葬——都只有一個青花或釉里紅梅瓶。
4.明代的貴族墓葬也是只有一個梅瓶作為陪葬品
清代梅瓶做為陳設瓷
清代瓷器種類繁多,釉色也極大豐富了,梅瓶到了清代已經不是宋元明用來裝酒和禮器了,完全是生活陳設瓷了。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所作《午瑞圖》,圖中央精心描繪一叢盛開的石榴花和蒲草葉,花插在一個青灰釉梅瓶中,畫中印“乾隆御覽之寶”方璽。該圖所繪梅瓶具有典型的雍正時期特征,由此可見至遲在雍正乾隆朝,梅瓶已經用于插花。無論是郎窯紅還是青花瓷都是宮廷貴族的生活用瓷了,這就是梅瓶功能的時代演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