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門內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廠橋,北至建于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也是目前北京內城僅存的3座箭樓之一的德勝門。清代叫“德勝門大街”,民國時期改叫“德內大街”。
提起德內大街,就必然聯想到這條大街的“龍頭”--德勝門。德勝門東西兩側,是高高厚厚的城墻。城墻上長著許多野酸棗樹。城墻周圍,人煙稀少,野草叢生,蛙聲起伏不斷。緊靠城墻的北邊是東西走向,流水潺潺的護城河。河道兩側的岸邊,長著柳絲低垂的楊柳。隨著微風,柳條不停地擺動,就像女人散開的長發,俯下身去讓細發垂入河水靜靜梳洗著。
1970年修環城地鐵,德勝門城墻都給拆了,幸虧留下了德勝門箭樓。地鐵修完后,在城墻的原址上建起一個環城花園。不久,在德勝門箭樓的南邊,建成了寬闊平坦的北二環路,馬路上穿梭著各種車輛,馬路兩側高樓林立。
德內大街的中部,有座小橋叫“德勝橋”,建于明朝,橋寬6米左右,橋欄比較高,是做工精細的青色大理石制成,路面是石板鋪成的,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已殘缺不全,但橋卻很堅固。它是什剎海西海,也就是積水潭與什剎海后海的分界線。
在“德勝門橋”的東北角,是座寺院,叫“永泉庵”,建于明朝成化年間,清朝康熙四十四年重建(1705年),在原基礎上,擴大了規模,新蓋了許多房屋。如今,這座寺院基本保持原貌格局,但已被民居所占。
宋慶齡故居在后海的北沿,是一座秀麗的園林庭院,原是清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末代皇帝溥儀就生在緊靠宋慶齡故居東邊的醇親王府。
廣化寺在后海的北沿,東鄰銀錠橋,西傍醇親王府,是京城中有名的古剎,始建于元代,光緒二十年重修,現在是北京佛教協會所在地。
德內大街,遍布著許許多多歷史悠久、有著各種各樣名稱的胡同。
這里的每個胡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一段陳年往事。
三不老胡同位于德內大街中部路西,明朝叫三寶胡同,民國時期改叫三不老胡同,著名的航海家、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的故居,就坐落于胡同東口路北。1957年拆掉原址,建成三座紅樓,成了單位家屬宿舍。
德內大街的中部路東,是劉海胡同,過去叫“劉漢胡同”,這是一條古樸的胡同,干凈整潔,兩側有不少斑駁的青磚灰瓦老房子。1931年與末代皇帝溥儀離婚的淑妃文秀,曾搬到這條胡同居住過。
延年胡同位于德內大街的南部路東,原叫“馓子胡同”,胡同南側是慶王府的北墻。延年胡同的3號院,曾是清末慈禧太后寵愛的太監總管李蓮英的一處私宅。
護國寺街位于德內大街的南部路西。護國寺則在護國寺街的中部路北,始建于元代。1957年廟中建筑被一些單位占用。隨后,護國寺的山門也被拆掉,在原址上建成樓房。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杰的舊居位于護國寺街52號,1994年溥杰去世后,他女兒將房產捐獻給全國政協。
護國寺街的東口是梅蘭芳故居,與德內大街毗鄰,是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東口對面是定阜街,街很寬,北邊的便道上有排粗大的老槐樹和高墻大院,西墻外緊靠德內大街的人行便道,這里就是慶王府。這座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緊靠慶王府的東邊是1925年創辦的輔仁大學,1952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并……
德勝門內這些古老的胡同里面,散發著沉積了幾百年的京韻氣息。
改革開放后,德內大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
2007年德內大街進行改造,拆去了馬路兩側的破舊平房,原八米左右寬的馬路拓寬至二十米,同時重修德勝橋,石欄換上新的青色大理石。緊靠這座橋的東側,建一座新的德勝橋,分流了德內大街至平安大街的來往車輛,使道路更加寬闊暢通。在大街中間的隔離帶種了花草、松柏,美化了環境,使整條大街的面貌完全改變。
德內大街中段路西有條胡同叫四環胡同,里面有個大院,原是一個單位的廠房車間,后來體制改革,單位搬走了,這里建成一個農貿市場,市場非常大,購物也非常方便,蔬菜水果、肉類海鮮、日用百貨應有盡有,給附近街坊百姓帶來了不少便利,現在還成了中外賓客到什剎海旅游購物的一個景點。
這條大街改造以后,為了恢復古都風貌,在大街的東側新蓋了幾處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這些古樸風格的建筑很容易讓人回想那幾百年的歷史滄桑:德內大街192號是座園林式四合院;201號是二進式四合院;266號原是房管所,保存比較好……不過這些四合院現在大部分是飯店和賓館。也有幾家新蓋的標準四合院,為私人住宅。
老北京的四合院作為北京傳統居民建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德內大街改造雖然四合院建造得不多,但這些四合院的恢復,讓古老的德內大街再現了京城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