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碑是在2011年在建國門附近的北極閣三條出土的。出土一通古碑,碑面上鐫刻有“關帝廟碑”字樣,F在這個古石碑在建國門北大街路西磚砌臺基上。希望北京文物部門好好保護中國的歷史文物。
關帝廟古碑正面的銘文便顯露出來。碑首雕刻有二龍戲珠和朵朵祥云的圖案,有“萬古流芳”四字,古碑是用漢白玉制成的,碑身中央銘文是“關帝廟碑”四字,上款銘文是:“多羅甯郡王重修”,下面有11 行上下直書的文字,其中有1 行是頭等護衛的名字,有10 行文字是五品太監至八品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名字。他們都是資助修關帝廟的善施者。雖然古碑已斷成兩截,而且沒有了底座,但碑面上的銘文和雕刻圖案依然十分清晰。立碑時間是“乾隆五年(1740)五月”。
根據銘文和出土地分析。這座關帝廟創建年代,應不晚于清乾隆年間。這座關帝廟應同郡王府有關。
清人昭著《嘯亭雜錄》稱:“甯郡王府在新開路”。引文中的“新開路”,今存,在今北極閣三條以北。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測繪的《京城全圖》上,在“新開路”以南的大面積地域內,標注的是四個字:“甯郡王府”,這片地盤,就是今天的北極閣頭條、北極閣二條、北極閣三條、北極閣胡同。今北極閣三條的“甯郡王府”是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原甯郡王府遺存的一部分。
這位多羅甯郡王是誰呢? 多羅甯郡王, 名弘。此人是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的第四子。允祥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被封為怡親王的。次年,康熙第四子胤親王繼位為雍正皇帝。允祥即是雍正帝的十三皇弟。允祥曾任雍正朝的總理戶部三庫、兼管佐領、護軍、親軍,治理過京畿水利。是雍正皇帝最親近和最信任的親王之一。他為康乾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兒子弘,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朝陽門內大街的怡親王府。雍正八年(1730)封弘為甯郡王,甯郡王府賜第就在怡親王府以南約500 米的今北極閣一帶。在當時的北京地圖上今北極閣一帶的地名是“甯郡王府”,尚無北極閣之名。多羅甯郡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八月十四日去世,年五十二歲。咸豐年間同英法聯軍頭目談判的那位怡親王載恒是第六代怡親王,同治三年(1864),甯郡王的后裔載敦被承襲為怡親王,仍居住在甯郡王府之中,不過在北京歷史地圖上,甯郡王府的位置一直標的是甯郡王府,并未改為怡親王府的字樣。原本是設在府內的北極閣,在清王朝滅亡之后,卻代替了“甯郡王府”的地名。新開路關帝廟也逐漸消失了。甯郡王重修關帝廟碑,是一件頗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應當很好保護。
建國門附近發現的關帝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