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是云南一種獨特的銅制純手工工藝,始創于清雍正年間的云南石屏縣,距今已近300年歷史,它以烏銅為胎,在胎上鏨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后將純銀(或金)熔化后走入花紋圖案的刻痕中,利用高溫使銀(或金)與烏銅融為一體,再經過成型、組裝、打磨、拋光、捂黑等技術處理后,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技藝效果。
烏銅走銀傳統手工藝步驟
由于烏銅走銀是純手工工藝,老手藝人制作烏銅走銀工具也相當的傳統,主要工具有風箱、熔爐、鐵錘、油燈、吹管(吹火走銀用)、鉗子、鏨子(鏨刻花紋用)等。
烏銅走銀的制作工序繁多,細膩入微,烏銅走銀的技術關鍵在于“走銀”工序,即怎樣把銀走到烏銅上。不掌握好適當的化學反應原理和熱原理,烏銅片上的銀將脫落,或烏銅坯將被破壞。從金屬的熔點和相融效果來說,把銅走到鐵上較容易,而把銀走到銅上難度較大。烏銅走銀就是以其繁雜的純手工工序造就了其細膩入微的純美藝術品。其制作工序有:
一、煉制烏銅合金
用優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摻合其他十余種貴金屬熔煉成烏銅合金。
二、鍛制烏銅片
將合金以鍛打、碾壓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烏銅片。
三、烏銅片上鏨刻圖案
設計、剪材下料后在烏銅片上描繪出所需要的圖案紋樣或文字,線條應流暢,再用鏨子刻出各種花紋圖案?痰纳疃雀鶕䴙蹉~片的厚度而定。
四、走銀
用純銀銀屑或純金金屑填充到圖案處,以“走”滿為度。經高溫處理,銀屑或金屑與烏銅就自然熔為一體,此工序為整個烏銅走銀技藝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白摺弊质菫蹉~走銀的精髓,白亮的銀行走于烏黑的銅之上,像生命流動,動作和過程躍然眼前。
五、成型
將走好銀的烏銅片進行打磨、組裝、焊接成型,或將制作好的烏銅片焊接組裝在已設計制作好的金屬器物相關部位上,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拋光打磨
手工打磨,將初成型的器物進行清理拋光處理。(現在多用砂紙或砂輪作拋光處理)。讓其顯出銀白色線紋。
七、捂黑處理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邊捂邊揉搓。通過長時間的手汗液與烏銅產生反應使烏銅器面發生氧化,生成一層自然的氧化保護膜,烏銅坯就呈烏黑發亮狀態(這道工序也有相當的技術要求)。
烏銅走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岳氏·傳奇
家住云南石屏縣異龍湖畔冒合岳家灣村的銅匠岳富,在煉銅造器時不慎將手上的金戒指滑落于鍋爐中,氣憤之下他將鍋爐周圍放置的銀等貴重金屬全扔進鍋爐里。待氣消后,他把合金敲打成一器物在手上把玩,發現合金神奇地變成烏黑色,器物表面呈現出一些金黃色和銀白色的線條,看起來似銅非銅、似金非金、似銀非銀,這給好奇的他帶來了創作的靈感,經過無數次的配比實驗,發明了傳奇的“烏銅走銀”,后與“景泰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
烏銅走銀神秘的配方及制作技藝一直是由岳氏家族代代相傳,并留下祖訓“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姑娘”。烏銅走銀獨特、低調、貴氣的個性深得人們的喜愛,成為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和官宦子弟爭相追捧的文玩物件,到清末民初達到鼎盛,那時大家都為擁有一件烏銅走銀感到無比尊貴。
李加汝·緣起
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經岳氏家族傳到第四代,到抗戰時期,日本飛機轟炸昆明時開始走向衰落,甚至瀕臨失傳,在機緣巧合之下匠師李加汝將烏銅走銀這門技藝悉數學得,艱難地維系著其微弱的傳承命脈,在艱苦的歲月中走過了艱難而又執著的一生。
烏銅走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金永才·傳世
他立志傾注畢生精力專注于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揚,他開館收徒傳授技藝。
1975年22歲的工匠金永才與李加汝結識于昆明的老茶館,開始接觸烏銅走銀。經過7年的考驗,1982年李加汝先生正式收金永才為徒,系統性地傳授烏銅走銀制作技藝。金永才的踏實好學,刻苦鉆研終不負師命,1996年李加汝在彌留之際放心地將烏銅走銀秘方傳給了他,而金永才也就成為了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的第六代唯一傳人。
這期間烏銅走銀制作技藝衰落了半個多世紀,經過無數次的波折之后,2010年,58歲的金永才在昆明官渡古鎮創辦了云南省第一家非遺傳習館——“烏銅走銀傳習館”,使得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完整地傳承和保留下來,并不斷推陳出新。2011年烏銅走銀制作技藝被列為第三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白與黑的藝術:烏銅走銀手工藝
來源: 瀏覽 18303 次
更多關于 白與黑的藝術:烏銅走銀手工藝 的信息
- 暫無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