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在线观看视频,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国产第一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亚洲日韩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藝術家 > 國畫家 > 張大千

    張大千

    來源:樣子收藏網  瀏覽 6529

    張大千是近當代最知名的潑墨國畫家,也是拍賣價格最高的畫家之一。畫家徐悲鴻稱他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與齊白石稱為南張北齊,曾跟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加索有一面之緣。
    張大千生平簡介
    張大千(1899-1983)享年84歲。
    1899年5月10日,張大千生于四川內江。父懷忠公,母曾太夫人,兄弟十人,另有一姊名瓊枝。行八,乳名小八,名正權,又名張權。早年去過南美,后來又移居到美國,他最后的七年是在臺灣度過的,在1983年4月2日病逝。

    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 己亥)1歲,五月十日,張大千先生生于四川省內江縣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先生先世廣東番禺人,清康熙二十二年遷蜀,卜居內江,父懷忠公,母曾太夫人,兄弟十人,另有一姊名瓊枝;
    先生行八,名正權,又名張權(后改爰),乳名小八;
     1903年 (清光緒二十九年 癸卯)5歲,養于家,大千先生常隨兄嫂上山拾柴、挖野菜等;
    是年,二哥張善子赴日本留學,尋找救國救民道路;展開 >>
     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 甲辰)6歲,開始在家從兄、姊識字,讀《三字經》等啟蒙讀物;展開 >>
     1905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 乙巳)7歲,繼續從四哥修文習字,讀《千家詩》等啟蒙讀物;
    是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國同盟會”;
    張善子參加同盟會,與廖仲愷、何香凝、楊杏佛、于右任、張群(岳軍)、許世英、張治中等人時有過從; 
     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9歲,開始在母親和姊姊教導下學習繪畫;
    母曾又貞善畫,先生兄姊都會畫,尤以姊瓊枝得益母教甚多,擅長花卉畫;
    先生對畫畫興趣濃厚,幼時繪畫多由瓊枝教授;
    是年,張善子從日本歸國返川;
     1908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10歲,先生讀書、習畫甚勤,常從兄善子學繪人物、走獸,從姊瓊枝學畫花卉、小鳥等 
    1910年 (清宣統二年 庚戌)12歲,春,先生突患嚴重傷寒,家人請地方名醫為先生治療,服藥后還須慢慢調治;
    家人重金購虎胎給先生服用,先生服后身體不僅逐漸恢復,而且體力大增,鄉人皆以為異;
    秋,先生被送至伯父家療養,興趣所在就是隨便畫畫;
    冬,先生返居內江家中;
    是年,先生表叔喻培倫與汪精衛、黃樹中等在北京謀炸攝政王載灃,事泄,汪、黃被捕;
     1911年 (清宣統三年 辛亥)13歲,春,先生去資中從兄就讀數月;
    九月,先生入內江天主教福音堂開辦的教會學校華美初等小學讀書;
    是年五月,為反對清政府出賣路權,張善子在內江萬壽宮召開的群眾大會上慷慨陳詞,積極活動,并成立“內江保路同志會”;
     1912年 (民國元年 壬子)14歲,先生繼續在內江教會學堂學習;
    對繪畫仍是最為喜歡;
    是年,張善子被委任為蜀軍第一師二旅少將旅長;
     1914年 (民國三年 甲寅)16歲,春,先生赴重慶市曾家巖求精中學讀初中,在校期間仍甚喜歡繪畫,也很喜歡體育和游泳;
    是時,劉伯承擔任求精中學體育教師,每周教先生兩節體育課;
    秋,先生因江津中學校長張鹿秋學識淵博,遂轉學至江津中學;
    是年,張善子為躲避袁世凱爪牙之迫害,再次偷偷出亡日本;
     1916年 (民國五年 丙辰)18歲,春,先生繼續在重慶求精中學讀書,課余仍努力練習書法與繪畫;
    年底,先生告別故鄉,經重慶乘木船抵達上海;展開 >>
     1917年 (民國六年 丁巳)19歲,年初,先生從上海坐海輪赴日本,進京都公平學校學習染織技術,閑時仍自學繪畫;
    是年底,張善子由日本返國回川,擔任了樂至縣鹽場知事;
    后又歷任了四川南部、閬中、樂山、蓬溪、遂寧等縣鹽場知事,在鹽務方面,頗多興革;
     1918年 (民國七年 戊午)20歲,年初,與先生青梅竹馬、情感至深的未婚妻謝舜華病逝;
    先生聞訊十分哀傷,特從日本趕赴上海,欲回內江吊祭;
    因歸途困難重重,旋奉善子命重返日本;
    此事刺激太大,先生曾萌發終身不娶的念頭。是年,先生作詩《憶江南》:“漸有蜻蜓立釣絲,山花紅照水迷離;而今解道江南好,三月春波綠上眉!眱A吐了先生的一腔鄉思;
    為排解思親懷鄉之情,發憤學習染織技術;
    是年,張家在內江又為先生定親倪氏女;
     1919年 (民國八年 己未)21歲,夏,先生完成染織學習,由日歸國。先生歸國后,適逢北京“五四”學生運動;
    因離國日久,不諳國內政局,即先回內江老家拜望父母。約秋,先生又偕弟君綬赴上海;
    經人推薦,拜衡陽名士著名書法家曾熙(號農髯)為師學習書法;
    曾師為先生題名為“”,并取號為“季爰”;
    冬(約十二月)先生對未婚妻謝舜華之死,感情尚未平復,而家中為其續訂之倪氏,又患癡病退婚,于是深感人生無常,思想十分苦悶;加之對佛學有一定興趣,因此決定削發出家;
    十二月下旬,先生從上海悄然遁至松江縣禪定寺落發為僧;
    主持逸琳法師為先生取發號“大千”,語出佛家“三千大千世界”;
     1920年 (民國九年 庚申)22歲,約五月,先生拜與曾齊名的大書家李瑞清(號梅庵)為師,學習書法;
    追隨曾、李二師,“學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努力從傳統中進行借鑒,汲取營養,以完善自己的藝術創造;
    李師酷好八大山人,曾師則好石濤;
    先生本喜繪畫,也素崇八大、石濤,見二師亦好畫道,遂常效八大山人繪墨荷,仿石濤和尚作山水以獻,甚得二師嗟許;
    是時,又從李梅庵之弟李筠庵(先生喚作三老師)處學得不少仿制古畫的方法,達到臨古似真境界;
    十月二十日,李瑞清因中風去世;
    卒年54歲(一八六七—一九二〇),先生聞之大悲;
    是年,先生在上海結識寧波名門李薇莊之女李秋君,二人結為知音;
     1921年 (民國十年 辛酉)23歲,春、夏,先生在上海繼續跟曾熙學字,并常向曾師請教畫理和鑒賞之道,受曾師的忠厚品德影響亦甚深;
    期間,時時借寓李秋君宅中,潛心鉆研書畫詩詞及臨摹古作;
    將《石濤和尚、八大山人山水精品》,交上海文明書局影印發行;
    約是時,先生在上海結識了金石名家趙叔孺的高足陳巨來,并認為陳為可造之才;
    約夏,善子與先生在上海收陸元鼎(上海市人)為大風堂門人;
    秋,先生奉母命由上海返回內江老家;
    大風堂,系張善子、張大千兄弟(乃至張家其他人)共用之畫堂名;
     1922年 (民國十一年 壬戌)24歲,約春,先生因與曾正容婚后兩年未育,續娶黃凝素;
    夏,先生在家繼續研習繪畫、書法;
    冬,先生由上海再返內江;
    是年,先生三哥張麗誠開辦福星輪船公司,張家經濟日益富足;
     
    1923年 (民國十二年 癸亥)25歲,約春,先生父母張懷忠夫婦全家遷居江蘇,住松江府華亭縣馬路橋西;
    四月十一日,黃凝素在松江生子心亮;
    是年,先生往來于上海、松江兩地,仍作畫習字,孜孜不倦又從古文入手,致力詩詞,興趣極為廣泛;
    在此之前,先生以寫水仙花見長,人稱“張水仙”;
    是時更以研習石濤畫為中心,旁及八大、漸江、石療、唐寅、青藤、白陽等人,由清、明而逼宋、元,繪畫藝術大為長進; 
    1924年 (民國十三年 甲子)26歲,三月,善子奉調入京,任總統府諮議;
    四月,先生父張懷忠病逝于江蘇松江府華亭縣,享年64歲(一八六○—一九二四);
    先生大悲;
    秋,在上海文人雅集的“秋英會”上,先生向上海文藝界初步展示了自己在詩、書、畫三方面的才華,與年輕詩人謝玉岑(謝稚柳之兄)、鄭曼青共同受到藝壇耆宿的稱贊賞識;
    上海報界評價先生為文藝界之“后起之秀”;
    是年起,先生開始蓄須;
     1925年 (民國十四年 乙丑)27歲,六月,張家經濟遭受極大損失,家庭對先生之經濟供應從此斷絕;
    秋,為解決生活來源,先生以一月時間,作畫一百幅,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舉行首次個人畫展,獲得完全成功;
    從此,先生開始了自己職業畫家的生涯;
    冬,先生離上海赴北京,居畫家汪慎生家,由汪引介,結識了北京國畫界諸名流;
    后,北京中華藝術研究會會長周肇祥設宴款待先生,京中名畫家、收藏家等二十余人作陪;
    約年底,先生由北平歸上海;
     1926年 (民國十五年 丙寅)28歲,三月,先生為先師李瑞清繪像;
    夏,先生結識當時在上海美專任教的金石專家方介堪;
    秋,先生繼續仿習石濤作品,技藝大進,曾使畫壇耆宿黃賓虹先生走眼;
    自此,先生名聲大震,被人譽為“石濤專家”;
    是年,先生在上海廣交朋友,談畫論詩,在古畫之臨摹、鑒賞上已有精深造詣;
    是年,張善子考察察哈爾后調任商都縣縣長;
     1927年 (民國十六年 丁卯)29歲,先生住居上海法租界西門路西成里169號宅寓;
    是時,黃賓虹住其樓上,謝玉岑寓居隔壁;
    約四月,先生從上海赴杭州,與書法家黃元秀結識,并經黃之引薦結識浙江書畫界諸名流;
    五月,與兄善子第一次上黃山游玩;
    秋,先生與善子在上海共同整理黃山畫稿;
    是年,先生在南京舉行畫展,甚受歡迎;
    是年,張善子辭官回上海,與先生同以書畫售世度日;展開 >>
     1928年 (民國十七年 戊辰)30歲,三月,先生在滬與善子、馬駘、俞劍華、黃賓虹、熊庚昌等人發起組織“爛漫社”,五月,《爛漫畫集》第一輯出版;
    夏,先生游廣東名勝羅浮山,作畫多幅;
    秋,先生離滬赴北京,經陳三立介紹結識舊王孫、文人畫家溥心畬;
     
    1929年 (民國十八年 己巳)31歲,春,先生作《大千己巳自寫小像》,并遍征名家題詠;
    三月,先生被聘為全國美展干事會員,負責審查送展作品;
    工作中與同任審查干事的葉恭綽結交;
    同月,先生與徐悲鴻結識,從此結下了深厚友誼;
    四月,全國第一屆美術展覽會在上海舉行,并出版《美展匯刊》,先生有數幅作品參加展覽;
    冬,先生與兄善子返居上海和嘉善,合繪《十二金釵圖》;展開 >>
     1930年 (民國十九年 庚午)32歲,是年,許世英為桑梓效力,發起開發建設黃山,先生及善子、黃賓虹、郎靜山等均被聘為委員,發起組織“黃社”;
    十月,曾熙(號農髯)因病去世,享年70歲(一八六一—一九三〇年),先生大悲,幫助料理后事;
    十一月,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身亡,年36歲;
    胡亞光繪《詩人徐志摩遺像》,先生為之補衣、景并題;
    是年,先生在滬與張群(岳軍)初次會晤,相見甚歡;
    是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大風堂原藏石濤和尚山水集》;
     
    1931年 (民國二十年 辛未)33歲,二月,先生扶曾農髯先師靈柩回湖南衡陽安葬,歸途中,登南岳衡山;
    三月,先生偕夫人黃凝素赴大連旅游寫生;
    同月,赴北平,借居頤和園內;
    四月,先生與善子、鄭曼青等人被選為中國畫展代表,同時赴日本為中國在日畫展審定唐、宋、元、明作品;
    在日期間與王一亭、錢瘦鐵、橫山大觀等畫家結交;
    夏,由日返國,九月,先生與兄善子、門生張旭明、吳子京、慕凌飛二游黃山;
    是年,先生南行游廣州,前往拜訪畫家黃君璧,彼此一見如故;
    是年,汪亞塵從歐洲考察藝術歸來,接辦上海新華藝專; 
    1932年 (民國二十一年 壬申)34歲,秋,友張師黃將蘇州網師園借給先生居;
    冬,先生繪制《金荷》、《江南山水圖》等多幅作品,以備徐悲鴻籌辦的中國近代繪畫展品赴歐展出;展開 >>
     
    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35歲,一月下旬,農歷春節期間,先生與兄善子邀請章太炎、葉恭綽、陳石遺、李印泉等前輩在蘇州網師園內歡聚,慶祝新春;
    三月,先生赴湖南長沙旅游,又暢游南岳和衡陽,并專程拜謁、吊祭曾熙墓 ;
    五月,由徐悲鴻組織籌備的《中國近代繪畫展覽》在法國巴黎國立外國美術館正式開幕;
    先生之《金荷》一畫,被法國政府收購;
    這是先生的繪畫第一次在歐洲展出;
    在法展出后,先生之作品又隨中國近代繪畫展覽在意大利米蘭展出;
    十月,先生再游廣東;
    游過羅浮后,赴廣州與黃君璧歡晤,并經黃介紹與廣東著名收藏家何麗甫、何冠五等人結識,朝夕聚首,縱觀書畫;
    冬,先生從南粵歸后,又從蘇州赴北平旅居,借住頤和園聽鸝館;
    其時,先生與北平晨報文藝副刊“藝圃”專欄編輯于非銠結成莫契,并合作了不少作品。是年,先生搜藏石濤等名跡已相當豐富;
     1934年 (民國二十三年 甲戌)36歲,約六月,先生赴朝鮮旅游;
    九月,張大千在中山公園舉行自己在北平的第一次個展;
    是月,張大千與善子赴西岳華山;
    十月初,張大千在北平經程硯秋介紹結識昆劇名演員俞振飛;
    十一月,黃賓虹與經亨頤、王偉等人組織了“寒之友社”,先生與善子加入該會;
    后,先生又與善子等發起組織了“九社”,以年齡長幼為序分別有:湯定之、謝公展、張善子、符鐵年、王師子、鄭午昌、陸丹林、張大千、謝玉岑;
    是年,張大千與善子在南京中華路商場舉行《張善子、張大千昆仲黃山畫展》;
    約是年冬,先生開始赴中央大學授課,主要講授山水繪法,每星期大約教兩節課;
     
    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 乙亥)37歲,是年,先生在中大授課期間,與徐悲鴻、謝稚柳等人時相往來,結下深厚友誼;
    是時,徐悲鴻對先生繪畫技藝極為贊賞,常語人曰:“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矣!”;
    九月,先生在北平舉行《張善子、張大千昆仲畫展》;
    十月,先生游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中旬,先生應楊虎城將軍之邀至西安小住,并為老友張學良繪《華山山水圖》;
    十一月,又以石濤筆法寫《黃山九龍瀑》贈張學良;
    同月,北平集粹山房出版《蜀中張善子、張大千兄弟畫冊》;
    冬,先生受北平故宮博物院之聘,擔任該院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指導教授;
    是年,先生之作品在英國伯靈頓美術館展出;
    是年,先生收何海霞為大風堂弟子;
     
    1936年 (民國二十五年 丙子)38歲,初春,嶺南名畫家高劍父在上海舉行畫展,先生前往參觀,并應邀與蔡元培、徐悲鴻等出席宴會;
    三月,先生在南京舉行個展,大受歡迎;
    后,先生與謝稚柳同游黃山;
    同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為之作序;
    四月,先生辭去中大教席;
    同月,《張大千、于非銠、方介堪書畫篆刻聯展》在北平舉行;
    夏,先生赴天津舉行《張善子、張大千扇畫展》,后又移至北平展出;
    先生居留北平期間,常去跨車胡同訪白石老人,探討畫藝,談笑甚歡;
    十二月,《救濟赤貧,張大千、于非銠合作畫展》在北平開展,收入全部助賑,受到社會好評;
    是年,先生還曾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行《張大千新作展覽》;
     
    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 丁丑)39歲,春,先生在北平中山公園水榭舉辦個展,接受蜀人記者樂恕人采訪,因而結識,并從此開始了倆人長達四五十年的友誼;
    三月,先生南下至南京,籌備全國美展事宜,與徐悲鴻、黃君璧、謝稚柳等友人晤;
    四月,一日至二十三日,由教育部主辦,全國第二屆美術展覽會在南京舉行,先生為發起人之一;
    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先生赴北平接眷,遭日本人軟禁。約八月始出,仍返頤和園聽鸝館居住,每日用筆墨來傾瀉滿腔悲怒;
    十二月十三日,國民黨政府棄守南京,寇陷金陵,先生聞此噩耗,數日內茶飯不思,杜門不出,每日飛筆作畫;
    是年,先生在北平作《三十九歲自畫像》;
     
    1938年 (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40歲,一月,先生趕制作品,準備開辦畫展,以籌集回川資金;
    四月,日軍發起組織“中日藝術協會”,未經先生等人同意,即將其列為發起人,后又強逼先生在北平藝術?茖W校任職;
    七月,經多位友人相助,先生于本月底由上海坐輪船赴香港,終于逃出了淪陷區;
    后先生幾經周轉,于十月抵達重慶,與兄善子、友謝稚柳等親友歡晤;
    十月,先生與晏濟元在重慶聯合舉辦抗日募捐畫展,同月,先生離開重慶到成都,旋攜家上灌縣青城山居;
    十二月,老友黃君璧專程來到青城山,與先生同慶新年;
     
    1939年 (民國二十八年 己卯)41歲,春,先生與宗弟張目寒、黃君璧同赴川北旅游;
    六月回青城山;
    同月,先生與子心智應黃君璧邀,赴峨嵋山旅游;
    經蜀藝社友人引薦,川劇名丑周企何與先生相識,很快成為至交;
    是年,先生曾在重慶舉辦畫展;
    是年一月,張善子抵達法國,在巴黎貢格爾德堡國立外國藝術館舉行了《張善子、張大千兄弟畫展》;
    四月,張善子攜畫展到達美國,先后在紐約、芝加哥、費城、舊金山、波士頓等地舉行展覽;
     
    1940年 (民國二十九年 庚辰)42歲,春,先生與關中名畫家趙望云在成都結識,一見如故,頓成密友;
    夏,先生攜家去青城山;
    九月,返成都,打點行裝,擬去敦煌;
    十月二十日,張善子先生在重慶歌樂山寬仁醫院去世,終年59歲;
    十一月上旬,先生行至廣元,剛參觀完千佛崖石刻,正欲前往甘肅麥積山,得知兄長去世,哀莫能已,遂倉促返渝奔喪,中斷了敦煌之行;
     
    1941年 (民國三十年 辛巳)43歲,三月初,先生近作在重慶展覽;
    四月,先生在成都分別參觀黃君璧和關山月的個人畫展;
    五月,先生率夫人楊宛君、次子張心志,再赴敦煌;
    同月,在武威結識隴上名畫家范振緒,遂為忘年之交;
    十月五日,先生老友、國民政府監察院長于右任在視察河西時,專程來到敦煌莫高窟與先生相聚;
    是年,先生在敦煌率眾弟子為莫高窟編號,辛勤臨;
    是年,由于右任宣傳、建議,有關單位組織了一個由著名畫家王子云為團長的西北文物考察團,前往敦煌等地進行科學考察和臨摹壁畫;
    十二月,于右任正式向國民黨政府中央提案設立敦煌藝術學院;
     
    1942年 (民國三十一年 壬午)44歲,是年,先生仍與眾弟子辛勤臨摹壁畫;
    八月,應先生召,夫人黃凝素攜幼子心澄、楊宛君夫婦、六侄張比德、門人肖建初以及知交謝稚柳,分別從成都、北平、重慶趕來敦煌協助先生工作;
    冬,先生思念家鄉,作《巴蜀勝景冊頁》(十開);
    十二月底,全國第三屆美術展覽會在重慶舉行,先生以數幅作品參展;
    是年,徐悲鴻在重慶磐溪籌組中國美術學院,特聘先生為該院研究員;
    是年,于右任在《文史雜志》發表《建議設立敦煌藝術學院》一文,再次呼吁政府有關部門立即成立專門機構對敦煌文物藝術進行管理、保護和研究;
     
    1943年 (民國三十二年 癸未)45歲,一月十八日,行政院通過決議: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聘請高一涵擔任籌委會主任委員,并聘張維、張大千、王子云、常書鴻、鄭西谷、竇景椿等七人為籌委會委員;
    二月五日,《張大千近作展覽》在成都舉行;
    四月,先生率子侄門人加緊突擊臨摹壁畫,常常夜以繼日,加班工作;
    在此期間,先生與常書鴻、向達二人交往密切,三人成為好友;
    四月底,先生離敦煌,以畫向各界朋友辭行,準備前往榆林窟;
    五月,先生一行正式并全力投入了對榆林窟壁畫的臨摹工作;
    六月中旬,先生在榆林窟的預定臨摹計劃完成,決定返回;
    八月十四日,《張大千臨撫敦煌壁畫展覽》在蘭州三青團大禮堂隆重舉行并大獲成功;
    十月初,先生一行離蘭返川,十一月抵達成都,就此結束了整個敦煌之行;
    據統計,此次敦煌之行,從先生離蓉到此時歸來共歷時兩年零七個月;
    其間,先生除給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編號,記錄寫成一本長達二十余萬字的學術研究著作《敦煌石室記》(初稿)之外,還臨摹得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朝的敦煌壁畫二百七十六幅;
    十二月,先生率門人在成都將自己多年收藏的歷代名畫編成《大風堂書畫目》,詳記尺寸及題詠等,共約二百件;
     
    1944年 (民國三十三年 甲申)46歲,元旦,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敦煌正式成立,常書鴻任所長。一月二十五日,四川美術協會主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在成都隆重開幕,先生自撰了《張大千臨撫敦煌壁畫展覽序言》,同時先生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第一集》;
    三月十五日,四川美術協會主辦《張大千收藏古書畫展覽》;
    五月十九日,教育部主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在重慶中央圖書館隆重舉行;
    先生的臨摹敦煌壁畫展覽連續在蘭州、成都、重慶展出后,在全國掀起一股“敦煌熱”;
    是年,由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主辦了以先生作品為主,同時有趙望云、關山月、于右任、范振緒等作品的中國畫展覽,受到敦煌人士的極大歡迎;
     
    1945年 (民國三十四年 乙酉)47歲,一月,由先生題簽的《新藝》月刊在成都創刊;
    五月中旬,先生偕李復等前往大足考察大足石刻,下旬返回成都;
    八月十日,先生欣聞日本無條件投降,喜之不盡,以豪筆潑墨,作《喜浪搖荷》圖,傾吐自己的滿腔歡喜;
    十一月,因抗戰勝利,先生取消原赴新疆考察石窟的計劃,從四川乘飛機飛抵北平,與羈留此地的四兄文修、四嫂及眾弟子把臂歡晤;
    同月,與老友唐嗣堯(戰前曾任北平京華美專董事長)重逢;
    十二月,先生在北平琉璃廠偶然得見五代顧閎中所作《韓熙載夜宴圖》,價雖昂貴,終將其買下;
    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先生與老友于非銠在北平中山公園水榭舉辦聯合畫展,共出展品八十余幅,并附張善子虎畫三幅;
     
    1946年 (民國三十五年 丙戌)48歲,一月,先生在北平以巨價又購得五代南唐畫家董源真跡《江堤晚景圖》、清宮舊藏宋代《溪山無盡圖》、北宋張即之大字書法《杜律二首》、宋人《群馬圖》、元錢舜舉《明妃上馬圖》、元姚廷美《有余閑圖》、元周砥《銅官秋色圖》、明沈石田《臨銅官秋色圖》、明妙云東《雜畫》六段等極珍貴的古代名人字畫;
    五月,敦煌藝研所所長常書鴻因公赴渝,專程來成都拜訪先生,先生欣喜交集,寫大幅《荷花圖》相贈;
    六月先生命學生肖建初赴西安籌辦畫展事宜,同月在西安舉行《張大千畫展》;
    八月,先生偕夫人及四兄文修、子保羅、女心瑞、學生何海霞、肖建初、王永年、胡夢痕、川劇演員周企何夫婦、裱工師傅等一行二十余人再赴峨嵋山游覽;
    十月四日,《張大千展覽》在上海開幕,絕大多數作品是臨摹敦煌壁畫,絢麗多姿的敦煌藝術和先生色彩斑斕的畫圖,震驚了上海畫壇;
    在上海期間,老友吳湖帆、謝稚柳、江寒汀、陳巨來等幾乎日日來先生下榻處,與先生聊天。十二月,先生經知己介紹,以重金又購得南唐董源《瀟湘圖》;
    是年,先生以《四季花卉》、《墨筆山水》等圖參加了賽那奇博物館舉辦的畫展,接著又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現代美術博物館舉辦的世界美術展覽;
     
    1947年 (民國三十六年 丁亥)49歲,二月中旬,先生為在上海即將彩印出版的《張大千臨撫敦煌壁畫第一集》作序,約三月正式出版,共計臨摹敦煌壁畫精粹十三幅;
    約四月,由先生倡議,在上海舉行了《大風堂門人畫展》,贏得觀眾和藝壇人士的極好評價;
    七月,畫家葉淺予偕夫人戴愛蓮訪問美國歸來,取道昆明來成都拜訪先生;
    七月中旬,先生與老友、中央銀行成都分行經理楊孝慈相約同游西康;
    八月下旬抵返成都,住居城北昭覺寺,整理蜀西之行所作詩畫;
    十月在成都舉行了《張大千康巴西游紀行畫展》;
    是年,先生還在上海印行《大千居士近作》第一集、第二集;
    是年,先生曾在泰國舉辦《張大千畫展》,盛況空前;
    是年,北平美術界展開“國畫大論戰”;
     
    1948年 (民國三十七年 戊子)50歲,春,先生在上海成都路中國畫苑舉行盛大畫展,共展出作品百余幅,大部分皆系工筆重彩,輝煌奇目,鑒賞家和同行們無不嘆為觀止;
    約四月,先生與梅蘭芳、謝稚柳等齊集吳湖帆宅,“弄筆為歡笑”;
    八月,甘肅省參議會控告先生“破壞敦煌古跡”,并呈送國民黨中央政府教育部;
    先生聞之,初驚訝萬端,繼憤慨非常;
    八月下旬,隨著中央研究院主辦的《敦煌藝術展覽》在南京的展出,此事鬧得沸沸揚揚;
    九月八、九日,《西北日報》記者許植本發表長篇文章《沙漠中寂寞的工作者—訪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并以“張大千何如人也”為題,對甘肅省參議會誣控張大千一事表示不滿;
    同月,先生在上海與李秋君合慶百歲大壽,上海朋友各贈厚禮,金石家陳巨來所賀圖章“百歲千秋”,先生甚喜;
    九月底,先生偕夫人徐雯波、學生糜耕云前往北平看望徐悲鴻、齊白石等老友;
    十月下旬,門人將編錄的《大風堂同門錄》交先生審定;
    十二月,先生偕夫人徐雯波赴香港,并在香港舉行《張大千畫展》,極得港九藝苑人士稱道;
     
    1949年 (民國三十八年 己丑)51歲,一月三十一日,北平和平解放;
    二月,先生出于對毛澤東主席的景仰,繪《荷花圖》由何香凝帶往北平轉呈毛主席;
    三月一日,甘肅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七次大會在蘭州開幕;
    大會最后結論表明:張大千是清白的,無辜的,根本沒有破壞敦煌壁畫,對先生的指控,純粹是誣告!
    三月八日,何香凝偕女兒廖夢醒來香港寓所拜訪先生,并贈先生精心巨制《梅菊圖》一幅;
    同月,先生遷澳門友人家暫;
    在此前后,印度美術學會邀請先生赴印度展出臨摹之敦煌壁畫及先生近作,先生愉快地接受了這項邀請;
    約四月,先生偕夫人乘飛機離香港回川;
    七月,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并成立全國文聯,徐悲鴻任常務委員;
    同月,在北平又成立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徐悲鴻當選為主席;
    會后不久,徐即托人致函邀先生去北平工作;
    約九月,先生準備赴印度展畫,并順道考察印阿旃陀壁畫與敦煌藝術的異同;
    約十月,先生在臺灣臺北市中山南路北端天主教會新成樓房二樓舉行在臺的第一次個展;
    十一月下旬,先生搭乘臺灣空軍一架空返回蓉的飛機離臺,回到成都,即找有關部門聯系機票事宜;
    約十二月六日,先生偕夫人徐雯波及一小女兒在其學生的陪同下,乘張群副官的汽車前往新津機場,飛抵臺灣,旅居臺北客棧;
    同月,先生覺臺灣不宜居住以及其他原因,又率家離開臺灣,遷往香港暫居。從此,先生開始了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
     
    1950年 庚寅52歲,二月,先生偕夫人徐雯波從香港赴印度,籌備展出事宜;
    在羅家倫的幫助下,由印度美術學會主持,《張大千畫展》在新德里隆重開幕;
    三月,先生赴印度西南部奧蘭巴加德東北文達雅山阿旃陀石窟考察;
    四月,先生不辭艱辛,日夕埋首工作,在阿旃陀石窟考察、研究、臨摹壁畫等共費時一個多月;
    四月末或五月初,先生結束了在阿旃陀石窟的工作,隨即偕夫人赴印度菩提伽葉等六大佛教圣地旅游;
    五月上旬,先生偕夫人到達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之風景勝地大吉嶺;
    九月底,先生因聯系畫展、賣畫等有關事宜,離大吉嶺飛赴泰國曼谷;
    十月初,先生在泰國聯系展畫未果,經加爾各答回到大吉嶺;
    十一月,夫人徐雯波將臨產,大吉嶺醫藥不便,先生遂送夫人離印度回香港。同月,先生在香港舉行《張大千近作展》,展出印度及大吉嶺風光作品多幅,甚為觀眾注目;
     
    1951年 辛卯53歲,約三月,先生率妻雯波、子心印離香港,重回印度大吉嶺暫居;
    夏,先生居于大吉嶺,依舊臨景寫生,吟詩作畫;
    七月,大吉嶺地區氣候突變,連降暴雨,并發生大地震。先生決定離印回港;
    八月,先生率妻、子離開印度抵達香港,居九龍青山別墅,旋在香港舉行畫展;
    同月,先生赴臺灣旅游,將己藏《韓熙載夜宴圖》、董源《瀟湘圖》、黃山谷書《張大同手卷》三件至寶隨身攜帶至臺北,使臺北書畫鑒藏界一時為之震撼;
    九月,先生由老友臺靜農陪同,至臺中北溝臺灣“故宮博物院”參觀院藏書畫,由該院主任莊慕陵負責接待;
    是月,先生小住臺北市北郊陽明山國際飯店,游覽陽明山諸處勝景,并作《松下抱琴》、《紅葉玉鴉》、《古裝仕女》等諸圖;
    適時,老友舒適存在臺灣“革命實踐研究院”任輔導委員,每日課余,必往飯店與先生閑聊;
    十月,先生由臺赴日本東京會友及裱畫。約十一月,返臺后旋返居香港;
     
    1952年 壬辰54歲,二月,先生在香港作《駿馬圖》;
    約是月底,先生遠赴南美阿根廷展畫并游覽;
    約五月初,先生抵返香港,打算舉家遠遷南美;
    為不愿國家之珍貴古代名跡落在國外,先生托可靠朋友將大風堂鎮山之寶、自己最心愛的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五代董源《瀟湘圖》、宋代劉道士《萬壑松風圖》及一批珍貴的文物書畫以低價賣給國家,由國家文物局收購;
    八月,先生攜夫人、子侄舉家赴南美洲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從此開始了僑居海外的漫長生涯;
    由于先生此次來阿,準備充分,加之先生藝名,故是時阿根廷總統貝隆及夫人特召見先生,歡迎先生在阿居;
     
    1953年 癸巳55歲,一月,夫人曾正容與子心智為秉承先生意愿,將其未帶走的臨摹敦煌壁畫交由四川省博物館代為保存;
    三月上旬,先生乘飛機赴美國紐約,這是先生的首次美國之游;
    到后,與旅美老友汪亞塵、王季遷、王濟遠、王文伯、張孟休諸人把臂歡晤;
    四月初,先生由旅美友人王季遷夫婦、張孟休、項馨吾諸人陪同,赴波士頓參觀該城美術博物館;
    接著,先生一行又由楊聯生教授陪同,參觀了哈佛大學中文圖書館;
    五月,先生應于右任邀,回臺北舉行《張大千畫展》,情況熱烈,作品銷售一空;
    是月,先生由張目寒、弟子唐鴻陪同,再赴臺中北溝“故宮博物院”觀畫,與老友莊慕陵歡晤;
    六月,先生結識日本女士山田,并聘其為秘書,以后先生不在日本期間,一應有關購物、裱畫等事都由山田辦理;
    約七月,先生回阿根廷,秋,赴美國,由汪亞塵、張孟休、王季遷夫婦陪同,游覽舉世聞名勝景尼亞加拉瀑布;
    九月二十六日,徐悲鴻在北京病逝,先生聞之大悲;
    十月,先生在巴西圣保羅見一地極似故鄉成都平原,在朋友勸說下買下該地,并舉家遷來巴西,從此居此地達十七年之久;
    是年,先生將自己作品十二幅贈給巴黎市政廳;
     
    1954年 甲午56歲,春,先生在巴西建一個純粹中國式的園林,并將此園稱為“摩詰山園”,將鄰縣之譯音改為“蜀山樂”,以此懷念祖國和故鄉;
    十二月,先生赴香港舉行畫展;
    是年十月,徐悲鴻紀念館在北京開幕;
     
    1955年 乙未57歲,一月,先生離香港赴日本,在東京等地聯系展畫及出版《大風堂名跡》等事宜;
    二月六日,先生乘飛機離日本,取道美國回巴西;
    春,先生繼續整修“摩詰山園”,將該園柿樹擴充,并根據柿樹對人有八種益處之說,將該園又命名為“八德園 ”;
    九月,先生離巴西飛臺灣,與老友張目寒、竇景樁等人會晤,旋赴日本,籌備在日展畫;
    冬,《大風堂名跡》(又稱《大風堂藏畫》)四巨冊在日本東京精印出版,轟動藝壇;
    該書成為各國美術館、博物館的必藏之作。十二月,由日本國立博物館、東京博物館、讀賣新聞等單位聯合主持贊助,《張大千書畫展》在東京隆重展出。是年,夫人曾正蓉在成都又將家中剩留的先生臨摹敦煌壁畫約一百余幅,以及一九四四年印刷用的四十塊壁畫白描鋅板原件,和先生以前的書畫印章八十枚,統統交給四川省博物館保存;
     
    1956年 丙申58歲,一月,先生離日本返巴西,應日本朝日新聞社之請,籌備臨摹之敦煌壁畫赴日展覽;
    四月七日至十八日,由朝日新聞社主辦《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窟壁畫展覽》在東京隆重舉行;
    是時,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薩爾館長參觀此展后,在東京面見先生,邀請先生赴巴黎展畫,并表示除了敦煌的畫展外,還要為先生舉行個人近作展;
    五月,先生偕夫人徐雯波離香港赴歐洲,這是先生的首游歐洲;
    六月,《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窟壁畫展覽》在巴黎東方博物館隆重舉行;
    七月,《張大千近作展》也在巴黎盧浮宮美術館隆重舉行;
    在巴黎期間,先生還多次與著名中國旅法抽象畫家趙無極、女畫家張玉良等人會晤;
    七月,先生夫婦與翻譯前往畢加索在尼斯港的“加尼弗利亞”別墅訪問;
    畢加索以一幅《西班牙牧神像》贈與先生夫婦作為紀念;
    同月,先生在巴黎作《雙竹圖》回贈畢加索,還贈送一套中國漢代石刻畫拓片和幾支精制的中國畫筆,甚得畢加索之欣賞;
    此次會面被西方報紙譽為“藝術界的高峰會議”,“中西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
    同月,先生偕夫人去風景佳麗的瑞士蘇黎世、日內瓦等地觀光游覽。年底,先生偕夫人徐雯波返回巴西“八德園”;
     
    1957年 丁酉59歲,春,先生繼續整修、布置“八德園”;
    六月,先生因親自動手用力過度而導致眼底毛細血管破裂,醫囑必須靜心休養,并嚴禁作畫;
    秋(約九月),先生先后赴美國紐約、日本東京治療眼疾,但均無效,要求其靜心休養,其它尚別無善法,先生為此愁悶不已;
    是年九月,齊白石在北京病逝;
     
    1958年 戊戌60歲,約三月,先生在日本治療眼疾無多大進展,遂離東京回巴西“八德園”休養;
    五月,先生欣聞老友于右任八十華誕,遂不顧眼疾,揮筆作巨幅《青柏圖》寄于遙祝壽誕;
    七月,先生為老友張群將出版的己藏石濤真跡通景屏風影印本作序,在文中回憶自己與張群結識之經過以及影印此事之緣起;
    是時,先生又作《丹林寂坐圖》寄贈張群作為壽禮;
    八月,中國畫家潘玉良所作雕塑《張大千頭像》被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購藏,并永久陳列。是年,先生以一九五六年在巴黎展出之《秋海棠》一畫被紐約“國際藝術協會”公選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并榮獲該協會頒發的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先生是取得該稱號的第一位中國人;
    是年,先生在巴西圣保羅市舉行畫展,所有作品全部賣光;
     
    1959年 己亥61歲,五月,于右任、張群等人邀請先生赴臺北舉行畫展,先生欣然應允;
    六月,《張大千先生國畫展》在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隆重開幕;
    這是先生在臺灣“歷博”的首次展出;
    是月,先生在臺北由張目寒介紹,認識青年藝評家江兆申;
    七月上旬,先生結束臺灣之行,離臺北赴日本;
    是時,逢臺灣“中央”、“故宮”兩博物院將珍藏精品名畫在日精印完畢,即將出版,先送先生審鑒;
    先生細閱后作《故宮名畫讀后記》一文;
    八月,先生離日本飛赴歐洲;
    約是時,法國國家博物館成立永久性《中國畫展覽》,先生以十二幅作品參加了該展的開幕典禮,隨后先生又赴瑞士、西德、西班牙等地觀光游覽,旋乘飛機經紐約返回巴西;
    是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同榮寶齋書畫店,開始用木版水印法復制先生賣給國內的《韓熙載夜宴圖》;
     
    1960年 庚子62歲,春(約四月),臺灣東西橫貫公路開通,太魯閣峽一帶成為臺灣東部山地著名風景區;
    受臺灣方面邀請,先生偕夫人由巴西乘飛機赴臺觀光;
    約四月底,先生夫婦離臺返巴西;
    這段時間,先生思鄉之意益切;
    九月,先生應邀前往歐洲展畫;
    十一月,《張大千近作展》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開幕;
    十二月下旬,先生結束歐洲之旅,由巴黎返巴西;
     
    1961年 辛丑63歲,春,先生三十幅近作在瑞士日內瓦藝術歷史博物館展出;
    八月八日,老友梅蘭芳在北京病逝;
    先生聞之,悲悼不已;
    秋,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中南海接見先生夫人楊宛君,給以親切慰問;
    十月初,先生構思創作巨幅國畫《青城山全景圖》;
    畫中除傾吐了他對青城山的熱愛與思念外,還嘗試了以新的畫法繪制該畫;
    是年,夫人曾正容在成都病故,享年61歲;
     
    1962年 壬寅64歲,一月五日,先生離巴西飛赴法國巴黎,仍下榻郭有守家;
    同月,先生在巴黎郭宅畫出了四幅通景山水巨屏《青城山全景圖》;
    二月,先生離巴黎抵日本東京,下榻“偕樂園”,作巨幅《瑞士風景》;
    四月,先生離日本返巴西;
    六月,先生因思念家鄉,在“八德園”內繪出巨作《蜀江圖卷》以自慰;
    八月,先生應臺灣“歷史博物館”之邀,由巴西飛赴臺北,在該館舉行了大規模的《張大千畫展》,展出了《蜀江圖卷》等共約百幅作品,內中多幅皆以潑墨、潑彩寫成;
    秋(約九月),先生離臺赴日本。在東京拜訪旅日收藏家張伯謹;
    十月初,先生離日本返巴西“八德園” ;
    是年,香港大會堂博物館落成,舉行《張大千作品邀請展》;
    是年,高嶺梅編之《張大千畫譜》在香港出版,該書收載先生歷年所作代表作品數十幅,內有山水、人物、花卉等,并首次錄輯了先生關于畫理、畫法的文字資料;
     
    1963年 癸卯65歲,三月上旬,先生應新加坡友人之邀,飛赴新加坡展畫;
    三月十二日,《張大千畫展》在新加坡首都新加坡市維多利亞紀念堂正式舉行;
    該畫展展出了先生各個時期與各種風格的作品;
    四月,先生離新加坡赴香港。與從成都來港探親的女兒張心慶、外孫女小咪歡晤,共敘天倫;
    先生對祖國的變化極為關切,對家鄉呈現的種種新面貌尤為高興;
    五月,先生另一女兒張心瑞攜幼女蓮蓮來港探親,先生喜極,旋攜心瑞母女等離港返巴西;
    在“八德園”內,終日與心瑞母女相伴,享受天倫之樂;
    六月,先生應心瑞之請,精心繪制了《梅竹圖》、《山水圖》等,寄贈中共重慶市委統戰部長楊松青、宣傳部長何正清、四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少言等人,以表達他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七月,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張大千畫展》,甚得該國觀眾歡迎;
    十月,先生在吉隆坡舉辦之畫展繼續移至馬來西亞的怡保城舉行;
    同月,先生應美國友人邀,赴紐約在赫希爾艾德勒畫廊舉辦了一次規模宏大的畫展;
     
    1964年 甲辰66歲,三月,先生以潑墨、潑彩法作《幽谷圖》;
    同月,《張大千畫展》在泰國曼谷展出,觀眾十分踴躍;
    同月,先生應熱愛中國藝術的德籍女士李必喜之力邀,決定赴西德科隆舉行畫展,在“八德園”積極籌備展品;
    五月四日,先生前往西德科隆,主持在李必喜畫廊隆重舉行的《張大千近作展》;
    該展展出了先生近作巨幅《華山山水》,高2米、寬6米的四幅《青城山全景圖》,以及新作三十五幅;
    五月,先生回巴西后又應友人邀前往臺灣;
    是月,先生經臺灣有關部門允許,專程看望老友張學良及趙一荻;
    十一月十日,老友于右任在臺灣去世,先生聞訊大悲,親書挽聯一副以悼;
     
    1965年 乙未67歲,春,先生在“八德園”養病期間,仍孜孜不倦于藝術的探索;
    七月,先生離巴西飛歐洲,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等地旅游;
    同月,先生應邀在英國倫敦格拉斯文畫廊舉行《張大千畫展》,這是先生在英國的首次展覽,亦獲得完全成功;
     
    1966年 丙午68歲,一月,先生在“八德園”內與家人共度農歷春節;
    四月,先生在巴西圣保羅舉行近作展;
    冬,先生蟄居巴西“八德園”內,思鄉念親,托情于山水,寄意于書畫,聊以自慰;
    是時,經過十余年的辛勤努力,前后共耗資數百萬美元的巨款,先生已將“八德園”精心布置成了名聞美洲的東方名園;
     
    1967年 丁未69歲,一月,香港大會堂畫廊舉行《張大千畫展》;
    四月初,先生在巴西精心繪制《蜀中四天下》圖,通景四幅(高六尺,寬一丈二尺),寄贈臺灣張群,作為對張78歲壽辰的賀禮;
    是時,先生又作《山水人物圖》寄贈臺灣張目寒,作為目寒68歲壽辰的賀禮;
    六月,李順華編印《大千居士己丑后所用印》一書出版,該書匯集了先生于一九四九年后所用印鑒共一百余方;
    六月下旬初,先生應美國斯坦福大學邀,離巴西赴美國舉辦畫展;
    八月,先生應邀赴美國密歇根安娜泊參加《石濤作品展示會》,與臺灣來出席國際東方學會第二十七屆會議的學者瑩輝等會晤;
    同月,先生近作在美國加州卡米爾城萊克美術館展出;
    九月,先生在“八德園”作山水畫《幽谷圖》,該畫高207厘米,寬117厘米,系綜合運用大潑墨及大潑彩技法繪成,具有強烈的抽象美感和深蘊的傳統內涵,是先生晚期的代表佳作之一;
    十月,由張群主持,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行了盛大的《張大千近作展》,創臺灣畫展參觀人數新紀錄;
    是年,香港東方學會出版發行《張大千畫集》,內刊先生《畫說》的輯錄,系先生繪畫理論的扼要總結;
    是年,侯北人發表《談張大千的畫》一文,對先生繪畫藝術作了極高而又如實的評價;
     
    1968年 戊申70歲,一月二十九日,先生偕夫人徐雯波從巴西飛抵臺北,當日,先生夫婦在張目寒家歡度新春;
    二月二十七日,先生由夫人及張群(時任臺灣“總統府秘書長”)陪同,赴陽明山華崗中國文化學院(現稱“中國文化大學”)大成館禮堂,接受中華學術院贈授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三月初,先生偕夫人離臺灣抵日本東京;
    同月,先生又應邀前往舊金山斯坦福大學作關于中國藝術的學術講演;
    四月,由“張大千口述,謝家孝筆錄”之《張大千的世界》由臺灣出版發行,全書共約18萬字,由張群題簽,張其均、林語堂作序,該書系當時第一部較為完整的系統介紹先生生平事跡的著作;
    四月底至五月初,先生費時十余天,在“八德園”精心繪制《長江萬里圖》長卷,作為對老友張群80生日的賀禮(此圖高53厘米,長1,996厘米);
    七月,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行《張大千長江萬里圖特展》,觀眾盈門;
    后,該館印行了此圖冊;
    十月,先生寄函張群,請求代表自己將大風堂藏自己所臨摹之敦煌壁畫捐贈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十一月二十日,張群代表先生將先生臨摹的敦煌壁畫共六十二幅全部捐給了臺灣“故宮博物院”,由該院院長蔣慰堂答接。十一月,蔣介石先生頒贈“葆粹報國”匾額一方給先生。十一月底,先生再赴美國治療眼疾;
    是年,先生還曾先后在美國紐約弗蘭克·卡諾美術館、芝加哥莫瑞美術館、波士頓阿爾波特·蘭敦美術館舉辦了近作展,均受到了觀眾熱烈歡迎;
     
    1969年 己酉71歲,一月,先生右眼動激光手術后在美國舊金山養;
    三月下旬,先生偕夫人離美,回巴西“八德園”休養;
    約五月,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行《張大千先生捐贈故宮臨摹敦煌壁畫特展》,并出版圖錄;
    八月,黃君璧應南非開普敦博物館邀請前往訪問及展畫,路過巴西時前往“八德園”拜訪先生;
    秋,因巴西工業發展,水庫即將興建,“八德園”終必放棄;
    先生思之再三,旋偕夫人徐雯波率子保羅、女心聲、孫女綿綿等離巴西喬遷美國卡米爾,并把房舍命名為“可以居”;
    是年,先生曾作《黃山圖卷》一幅;
    是年,先生又以其精心杰作數十幅在美國洛杉磯考威克美術館、紐約文化中心、紐約圣約翰大學、紐約佛蘭克·卡諾美術館、波士頓阿爾伯特·蘭敦美術館等單位先后展出;
    先生之名聲迅速傳遍了美國的東、西海岸;
     
    1970年 庚戌72歲,二月,先生之目疾更為嚴重,左眼因白內障視物模糊,右眼在手術后視力大衰,作細筆畫已甚感困難;
    同月,臺灣京劇團來舊金山演出,先生聞知甚喜,日日往觀,與臺灣著名京劇演員李金棠、吳兆南等人晤;
    六月,先生應臺灣“故宮博物院”邀,偕夫人來臺參加該院舉辦的《國際中國古畫研討會》,先生在會上的發言,頗受各國專家首肯和青年學者之敬重;
    同月,會議結束之后,先生由張目寒等諸友陪同,由臺北飛花蓮第四次游橫貫公路;
    游畢,先生以破墨法作《合歡山圖》贈張目寒;
    七月,先生返美;
    不久,感身體不適,于是離美返巴西休養;
    是月,先生因思近來求畫者愈多,而身體愈衰,且所費愈劇,遂在“八德園”內自訂《張大千鬻畫值例》一紙;
    同月,先生因糖尿病等發作,在“八德園”中治療、靜養;
    冬(約十二月),先生偕夫人由巴西返抵美國“可以居”,隨即在卡米爾城雷克美術館舉辦了《張大千畫展》;
    是年,先生還曾在西德科倫市再次舉行個人畫展,其代表作為《青城山全景圖》四大幅,再次受到德國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1971年 辛亥73歲,一月,先生應美國舊金山砥昂博物館邀請,準備在該館舉行“四十年回顧展”,開始積極籌備展品事宜;
    四月中旬末,應先生邀,張目寒、郎靜山自臺北抵達“可以居”;
    眾人聞聽先生將舉行“回顧展”,紛紛將珍藏先生杰作鼎力相助;
    六月,先生經朋友相助和多方努力,終于在著名風景區“十七哩海岸”濱石鄉內買到一處較大房屋;
    先生將此新居命名為“環蓽庵”;
    是時,旅美諸老友聞知先生購得新居,紛紛解囊或以先生喜愛之花樹相贈;
    八月,被先生稱作“平生第一知己”的老友李秋君在上海病逝(一八九九—一九七一),享年73歲;
    是年,先生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盛大近作展,畫展事宜全權委托李秋君之弟李祖萊夫婦處理;
    此次先生畫展獲完全成功;
     
    1972年 壬子74歲,一月,先生為布置“環蓽庵”,四處尋覓中國花樹,聞知旅美老友們花園內奇卉甚多,遂作書寫詩請朋友們相助;
    一月三十日,先生月夜觀梅,夜深月蝕,不禁動念作《寒梅圖》,寄贈老友張學良將軍;
    三月,先生在美國洛杉磯安克魯畫廊舉行畫展,獲完全成功;
    五月下旬,先生將“回顧展”展品選定完畢,并托友將目錄編成,定于今冬展列,并應友請撰寫了《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自序》;
    六月上旬,先生眼疾轉劇,進舊金山市醫院治療;
    約下旬,先生出院;
    這次手術幸獲成功,左眼復明,先生極為高興;
    七月,“環蓽庵”基本落成,先生為該園題匾“環蓽庵”;
    是時,先生常在“環蓽庵”內接待老友來訪;
    十一月十五日,先生在美國舊金山砥昂博物館舉行《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預展;
    十一月十六日,《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在砥昂博物館亞洲文化藝術中心公開正式展出,為期一月;
    共展出先生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七〇年間的歷年代表作五十四幅;
    此展既反映了先生在繪畫各門類上所達到的杰出成就,也表現了先生四十年來畫作的歷程及其畫風的變革;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二十三日,為配合在舊金山砥昂博物館舉行的先生《四十年回顧展》,先生在卡米爾拉奇美術館舉行了《張大千、張葆羅父子近作聯展》;
    是年,先生四哥張修文因肺氣腫在內江逝世,享年88歲;
    是年,美國洛杉磯市授予先生以該市榮譽市民稱號;
     
    1973年 癸丑75歲,三月,先生在洛杉磯恩克倫美術館舉行近作展;
    四月八日,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因病去世,享年93歲,先生聞之傷悲;
    夏,先生應臺灣“歷史博物館”邀請,飛赴臺北主持在此舉行的《四十年回顧展》;
    在臺期間,先生又因眼病入醫院檢查治療;
    是年,先生又作《幽谷圖》;
     
    1974年 甲寅76歲,一月一日至七日,先生托李祖萊夫婦在香港大會堂經辦了《張大千書畫展》,共出展品近百幅,全部被高價搶購一空;
    一月底,先生偕夫人飛赴香港,拜會諸友,并與孟小冬女士合影留念;
    二月,先生赴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參觀呂佛庭潑墨禪意畫展覽;
    三月,先生因患心血管疾病,在“環蓽庵”治療調養。夏,先生病情漸愈,作潑墨山水;
    八月,先生又在“環蓽庵”中大;
    秋,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日華民族文化協會”共同主持,在東京中央美術館舉辦了盛大的《張大千畫展》,并出版了印刷精美的《張大千畫集》;
    十二月,先生在“環蓽庵”內接受臺灣畫家來訪;
    是年,先生憶及國內故舊,思念不已,作根雕木假山、八面觀音寄贈國內老友、名篆刻家陳巨來;展開 >>
     
    1975年 乙卯77歲,一月,先生在美國“環蓽庵”內作《歸妹圖》;
    二月十日,先生偕夫人離美國飛抵臺灣;
    是時,先生將《歸妹圖》作為春節年禮贈給臺灣朋友俞大綱;
    同時,先生因感身體不適,進臺北市榮民總醫院進行徹底檢查;
    檢查結果表明,先生之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家人、至友們都極為擔心,臺灣諸老友紛紛勸說先生回臺定居,以便治療和照顧,先生頗為心動;
    九月,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隆重的《中西名家畫展》,參展的中國畫為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三人的作品,西畫為畢加索、馬蒂斯等人之作品。先生提供了自四十年代以來所創作的各時期精品共八十余幅參展;
    是時,先生還應臺灣歷史博物館之請,撰寫了《畢加索晚期創作展序言》;
    約是月,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南朝鮮“韓中藝術聯合會”共同主持,在漢城現代美術館舉辦了《中華民國當代畫展》;
    先生有六十幅精作參展;
    是年,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曾舉辦《張大千早期作品展覽》;

                           張大千生活照片
     
    1976年 丙辰78歲,一月,先生在“環蓽庵”內接待郭小莊來訪,聽郭奏琴;
    郭走后,先生有感,繪《湘靈圖》寄贈郭;
    同月,先生在“環蓽庵”梅林散步,思鄉心切,感觸良深,作《看梅雜詩》四首;
    一月十八日,臺灣老友江兆申來美開會,至環蓽庵拜訪先生,互相交換古書畫鑒定的研究心得;
    同月,經反復考慮,先生決定聽從臺灣老友們的多次勸告,舉家遷往臺灣居;
    一月二十五日,先生偕夫人徐雯波由美飛臺,正式申請移居臺灣;
    一月三十一日(農歷正月初一),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隆重舉辦《張大千先生“歸國”畫展》;
    開幕式上,臺灣“教育部”部長蔣彥士代表該部向先生頒贈“藝壇宗師”匾額;
    三月,先生在云和大廈接待徐悲鴻侄女徐令儀等人,共話悲鴻往事,諸多感慨;
    約是月,先生應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館”之聘請,擔任該院管理委員會委員。五月,臺灣電影界耆宿吳樹勛征得先生同意,用自己的400萬元退休金,自編自導,先生主演,拍攝了《張大千的繪畫藝術》記錄影片;
    同月,先生在臺北作《山高水長圖》贈作張群80歲壽辰賀禮;
    是年,先生偕夫人赴臺灣南投縣著名風景區溪頭旅游,與在此視察的蔣經國先生會晤,并合影留念;
    是年,由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主編之《張大千作品選集》第二冊及《張大千九歌圖卷》出版;
     
    1977年 丁巳79歲,一月,先生偕友繼續在臺北近郊覓地建屋,注意力漸集中在外雙溪附近;
    約二月下旬,先生將在臺建屋事托附給友人,偕夫人離臺返美國,處理一些事務;
    三月,先生在“環蓽庵”內完成了《清湘老人書畫編年》一書,交人帶往香港出版;
    先生編此書前后共歷時五年,是月親撰該書序言;
    約四月,先生將老友陳巨來為之所刻印章親自整理,編輯成《安持精舍印譜》一書,并在日本印刷出版;
    同月,先生偕夫人赴旅美諸老友家拜訪告別,并贈畫留念;
    同月,先生三哥張麗誠在成都去世,享年94歲;
    五月一日,先生率夫人、子女等離開美國,前往臺灣;
    五月九日,在臺親友及臺灣川、康、渝同鄉會為先生和張群二人共慶壽誕;
    六月,先生應臺灣省主席謝東閔之請,由“臺灣歷史博物館”代為精心操辦,在臺中市舉行隆重的《張大千近作展》;
    秋,先生為外雙溪新修之住宅取名為“摩耶精舍”;
    是年,影片《張大千的繪畫藝術》在臺北舉行了首映式,觀眾反響熱烈;
     
    1978年 戊午80歲,一月,先生為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明末四僧畫展》作序;
    二月,先生在臺北與家人、朋友們歡度春節,并作《八十歲自畫像》贈黃天才;
    三月,先生前往高雄,主持由臺灣“歷史博物館”、國民黨高雄市黨部、市政府、市議會等舉辦的《張大千畫展》開幕式;
    同月,先生為臺北聯經出版社重版的《大風堂名跡集》四大冊作《大風堂名跡再版序言》;
    四月十七日,先生不慎跌了一跤,導致腿部骨折,被送至臺北市中心診所住院治療;
    八月,外雙溪所建“摩耶精舍”落成,先生一家喜遷新居;
    同月,蔣經國先生親自來“摩耶精舍”拜訪先生,表示祝賀;
    十月,先生應邀赴臺南市,主持在該市舉行的《張大千近作展》開幕式;
    十一月初,先生應南朝鮮東亞日報社之邀,率夫人徐雯波、子心一、女心聲、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兆申、副研究員袁德星等十余人飛赴漢城,在該市“世宗文化會館”舉行了《張大千畫伯邀請展》;
    是年,亞太地區博物館會議在臺北召開,先生應邀出席該會,并在大會上作《論敦煌壁畫藝術》之講演;
     
    1979年 己未81歲,一月,臺灣“歷史博物館”在香港中國文化協會舉辦《中國現代畫壇三杰作品展覽》,展出了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三人的作品,其中,先生有四十幅杰作參展,轟動港澳;
    三月十一日,先生作《貴州觀音崖》圖贈老友何應欽,作為對何90華誕的壽禮;
    四月初,先生感身體不適,心臟病經常發作,決定先立遺囑,四月十二日,先生請張群等為見證人,在臺北立下遺囑,決定身后將己藏全部古人書畫文物等捐公;
    四月下旬,先生因病住進榮民總醫院,在醫院度過81歲生日。五月,病愈出院;
    十二月,張學良、王新衡二人來“摩耶精舍”拜訪先生,賓主相樂,歡笑忘時;
    是年,臺灣攝影師王之一專程赴巴西拍攝“八德園”風景,后出版四大冊《張大千巴西荒廢之“八德園”攝影集》;
    同年,林慰君著《“環蓽庵”瑣談》一書出版;
    是年十一月,中國文藝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1980年 庚申82歲,一月,自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祖國大陸發生了很大變化;
    先生在此月前后,接到了在大陸的子女、親屬、學生、老友們的紛紛來信,歡喜無極;
    是月,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決定,從現在起開始對先生生平作品作全面的系統的介紹,“凡大千先生的書法和繪畫,均予整理編印”,并立即出版《張大千書畫集》第一集;
    二月十日,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在“國家畫廊”隆重舉行《張大千書畫展》開幕式;
    二月下旬,張目寒在臺北病逝,享年81歲;
    先生為之哀慟不止;
    三月,新加坡國立博物館舉行《中國現代畫壇三杰作品展覽》,先生有二十五幅畫參展,為五十至七十年代所作。春,旅日老友李海天、黃天才等來“精舍”拜訪先生。四月,先生在“摩耶精舍”作《聽泉圖》,又憶寫《黃山云門峰》、《黃山剪刀峰》等圖。五月,先生又作《潑墨荷花》等圖;
    約八月,先生應臺灣新聞局局長宋楚瑜之請,為臺灣電影“金馬獎”題字;
    十月,《美術》月刊發表葉淺予《關于張大千》一文,談到了他與先生的長期友誼和先生的藝術成就;
    該刊同期還發表了肖建初、張心瑞的文章—《張大千先生的畫業》,全面敘述了先生的生平及其藝術成就;
    十二月底,臺灣“歷史博物館”所編之《張大千書畫集》第二集出版發行。是年,嚴家淦曾來“摩耶精舍”拜訪先生,并共同在“精舍”合影留念;
    是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大千畫集》第一、二、三輯。是年,慶祝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在北京舉行,展出作品四百一十七件;
     
    1981年 辛酉83歲,一月九日,先生在“摩耶精舍”宴請畫家鮑少游及老友黃君璧;
    并于十一日由家人、護士隨侍赴臺北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參觀鮑少游畫展;
    約是月,先生在“摩耶精舍”宴請在臺的川、康、渝籍畫家席德進、鄧雪峰等人,在這次會上,大家確定成立臺北“川康渝美術研究會”;
    二月,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在“國家畫廊”隆重舉辦《張大千近作展》;
    三月,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集先生代表作三十幅,運法國巴黎參加在東方博物館舉行的《中國國畫新趨勢展覽》。是月,四川人民出版社所出《旅游天府》(雙月刊)第二期發表石湍《張大千并未破壞敦煌》一文,對先生在敦煌工作上遭受的誣蔑進行洗刷辯誣;
    四月,先生因思鄉懷舊心切,而又欲歸不得,致使老病復發,在臺北住院治療;
    六月,病愈出院;
    七月七日,先生在“摩耶精舍”為《廬山圖》開筆。同月,先生應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在該館二樓“國家畫廊”為《寶島長春圖》長卷作開筆式,文藝界及新聞界多人前來觀禮;
    是月,四川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襲擊,先生聞之,焦慮萬分,后由先生發起,川康渝美術研究會主辦,在臺北舉辦《援助四川水災義展》,將全部所得托有關方面轉交四川;
    同月,先生在“精舍”繼續繪制《廬山圖》;
    十二月,重慶國畫院成立,重慶市政府領導及先生在渝老友、親屬和弟子等國畫界人士近百人參加了成立大會,人們紛紛表達了思念先生之情。是年,臺灣出版《張大千畫選》第一輯,臺灣時報文化公司增訂再版《張大千的世界》。是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大千畫集》第四、五輯;
     
    1982年 壬戌84歲,一月十六日,由先生等人士發起,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隆重舉行了《張善子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展覽》;
    同月,臺北舉行《傅抱石、徐悲鴻、張大千水墨彩色畫展》;
    約是月,香港集古齋在香港大會堂底樓展覽廳舉行《張大千畫展》,展出先生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八一年間的作品共五十七幅,后由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印行《張大千畫集》;
    二月,張伯駒先生在北京病院作賦《病居醫院懷大千兄》,二十六日,張伯駒先生以85歲高齡病逝于北京醫院,二十八日,《人民日報》發布此消息,并轉載了《病居醫院懷大千兄》一詩,先生聞后大悲;
    四月下旬,先生繼續在家為《廬山圖》趕工,使該圖已具眉目;
    四月二十二日,先生在“摩耶精舍”接待摩洛哥王國元首雷尼爾親王與王妃來訪;
    四月二十三日,正在臺灣作訪問演出的名鋼琴家傅聰(翻譯家傅雷之子、畫家王濟遠的義子)赴“摩耶精舍”拜訪先生;
    四月二十四日,先生84歲華誕,蔣經國先生在臺北親將“中正勛章”一枚授給先生;
    同月,由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印的《張大千書畫集》第三集出版。六月,四川電視臺、甘肅電視臺、寧夏電視臺三家決定組成聯合攝制組,共同攝制電視記錄片《國畫大師張大千》;
    八月一日,四川省內江市人民政府決定撥款重建先生故居,籌備成立張大千紀念館。十一月下旬,先生在家人幫助和照料下繼續繪制《廬山圖》;
    是月,先生精神委靡,情緒低沉;
    月底,先生因勞累過度,加之思鄉愁苦,導致疾病復發,又住進榮民總醫院治療。十二月六日,先生病愈出院;
    是年,老友葉公超在臺灣病逝,先生悲書《挽葉公超先生聯》。
     
    1983年 癸亥85歲,一月初,《廬山圖》已接近完工;
    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定于本月二十日在該館展出此圖;
    一月二十日,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在“國家畫廊”舉行了隆重的《張大千書畫展》,同時舉行了《廬山圖特展》;
    約是月,著名旅法抽象畫家趙無極來“摩耶精舍”拜會先生,二人把臂歡晤,暢談藝事;
    二月上旬,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印之《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出版;
    是月,先生已將《廬山圖》從“歷史博物館”取回,不顧身體疲勞,每日仍工作一小時左右,繼續修改 、潤色該圖;
    三月八日下午,先生因心臟血管硬化癥、心衰竭及胸悶等病,住進臺北榮民總醫院第43號病房治療;
    三月十二日,先生出現輕度昏迷現象;
    三月十八日,先生老友、中國美術家協會代主席吳作人在北京打電報慰問先生病情;
    在此前后,先生在大陸及世界各地的親友、學生等也紛紛來電來函,對先生病情表示慰問,并遙祝先生早日康復;
    四月二日,上午6時40分,先生病況再度惡化。經醫師搶救無效,先生在榮民總醫院完全昏迷21天后,于是日上午8時15分逝世,終年85歲;
    四月四日,中國美術家協會從北京打電報給臺北先生家屬,對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
    四月五日,先生之最后力作《廬山圖》開始在臺南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表示,為紀念先生,該院將于近期內付梓出版《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畫冊》,并同時舉行《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特展》;
    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何浩天也表示,將盡快出版《張大千書畫集》第五集,并在近期內將舉辦《張大千生活照片展》。同日下午,“張大千先生治喪委員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并舉行第一次全體大會,由嚴家淦擔任召集人,張群任主任委員,秦孝儀任總干事;
    四月十三日,中國美協四川分會、四川省博物館在成都市四川省展覽館聯合舉辦的《張大千畫展》隆重開幕;
    四月十四日,遵照先生生前遺愿,先生遺體于上午11時在臺北市辛亥路火葬場火化;
    四月十六日,先生之喪禮在臺北市立殯儀館隆重舉行。

    張大千國畫特點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畫意境清麗雅逸,他師古人、師近人、師萬物、師造化,才能達到“師心為的“的境界。他師古而不擬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他還想到了創新,最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潑墨,創造了潑彩、潑彩墨藝術。
    張大千主要作品
    1923年 松桐蕉梅
    1924年 仿古人花卉
    1925年 山水書法對聯
    1926年 仿宋元四家山水
    1926年 仿古四季山水
    1928年 黃山寫生冊頁
    1929年 百花盛放、鐘馗
    1930年 曾熙造像、桂花芙蓉
    1932年 紈扇仕女立軸
    1933年 曉妝圖、羅漢、賞春圖
    1934年 秋樹鳴禽
    1934年  仿古山水、梅花仕女、 桐蔭高臥
    1935年 荷花、閑情逸致、黃山紀游、黃山三大峰、少陵詩意圖、華山蒼龍嶺、芳馨遠聞圖、芳馨遠聞圖 鏡心
    1936年 梧桐仕女、石梁飛瀑、金碧山水、巫峽清秋、秋水坐釣圖、桐蔭仕女、幽思
    1937年 華岳高秋
    1937年 張大千作 雪竹鷓鴣
    1938年 李秋君
    1940年 張大千作水殿暗香、十一面觀音、庚奪
    1944年 紅佛女、魚籃大士、像團扇清歌仕女圖
    1958年 山水花卉、風荷
    1967年五亭湖圖、梅樹、幽谷圖
    1972年 塔湖寫生
    1979年 張大千作 潑彩青綠
    1982年 壽桃

    張大千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傳奇,他創造了很多國畫的記錄,無論是在拍賣記錄上還是在國畫創作上都是可圈可點的,不愧是中國藝術大師。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齊白石

    更多關于 張大千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