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房四寶之一,也是重要的書寫工具之一,古代墨品很多,有松香墨、徽墨等。松塔形墨是東漢時期的古墨,高6.2厘米、直徑3厘米,1974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郊出土,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古墨呈松塔形,黑膩如漆,煙細膠清,手感輕而堅致,雖埋藏地下近二千年,并未剝蝕龜裂,其完整程度幾若新脫模者。
秦漢時期,丸狀、顆粒狀、片狀的墨和模制成型的墨錠開始出現。漢代用松煙中的炭黑制墨,還喜歡把松煙墨做成皴皮狀以便于研磨。隃麋(今陜西千陽)自古就生長有茂密的松林,松齡較長,松樹枝條中含油脂高,適宜于燃煙制墨,為漢代著名的產墨區。當時朝廷每月都發給尚書令、仆、丞、郎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中國使用的古墨最初用粉末狀墨,至遲到西漢初開始把墨制成小顆粒狀,使用時要用研石把這種墨壓在硯上研磨。后來把墨制成錠狀,就可直接在硯上研磨。此松塔形墨黑膩如漆,煙細膠清,手感輕而堅致,雖埋于地下1800余年,仍未皴剝龜裂,其完整程度好像新脫模者,應是當時的極品。據《漢宮儀》,漢代隃麋(今陜西千陽)制墨最為有名。此墨出土地距古隃麋不遠,很可能就是隃麋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