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鐘山石窟也叫劍川石窟或者石鐘山石窟,劍川石鐘山石窟雕塑開鑿于南詔、大理時期。劍川石鐘山石窟是云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石窟群。共有石鐘寺區、獅子關區和沙登箐區三處,綿延三公里,計17窟,造像139軀,崖畫1處,碑碣5通,造像題記4則,其他題記40則。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的藝術瑰寶。
劍川石鐘山石窟位于劍川縣城西南30公里石寶山南部文峰,因有一紫紅丹巖(丹霞地貌)形狀如倒扣石鐘而得名。山中有建于元代的懸空寶相寺、建于明代的金頂寺和建于清代的海云居,歷史悠久,各具特色。最負盛名的是山中的石窟群和摩崖造像。
石鐘寺區有石窟8龕,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詔王造像,是研究南詔史的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全窟的重點;
石鐘山第一號窟所記錄的是南詔歷史上最開明最有歷史遠見的君主異牟尋(公元779年—808年在位)召開議政會的政治場面。異牟尋繼位以后,恢復了和唐朝斷決40余年的友好關系,把內地先進的漢文化和生產技術引進西南地區,促進了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異牟尋在位時已把南詔國治理成“人知禮樂,本唐風化”。該窟正中身著圓領寬袖長袍、頭戴蓮花金剛寶頂“頭囊” 面目慈祥端莊、有謀略治國君主之相的就是南詔第六代國王異牟尋!杜f唐書•南傳》稱異牟尋“頗知書,有才智,善撫眾!笨唛T左右兩側對坐的是清平官鄭回和杜光庭。
異牟尋在位的時候是南詔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南詔歸唐是我國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號石窟左外側戴幞頭高冠、袖手端坐、顯得老沉而有謀略的就是異牟尋的老師、南詔清平官鄭回。據《舊唐書南詔傳》記載:“鄭回本相州人,原為崔州西瀘縣令,后為南詔擄,久為蠻師!编嵒乇荒显t俘獲以后,閣羅鳳發現他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閣羅鳳就把他任命為包括其子孫鳳伽異、異牟尋、尋夢湊等在內的南詔王子孫們的導師。在南詔逐漸傾向唐朝過程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做了許多積極的工作!顿Y治通鑒》232卷記載:“及至異牟尋為王,以回(鄭回)為清平官。清平官者,蠻相也。異牟尋派遣長子尋閣勸和清平官尹輔酋等17人隨袁滋入長安謝思。向唐德宗進貢了一大批貴重的貢品。偉大詩人白居易寫了《蠻子朝》記錄了這一盛況。其中寫到“……蠻子導從者誰何?摩挲習俗雙偎伽。清平官持赤藤,大將系金去嗟。異牟尋男尋閣勸,特敕召對延英殿……!钡谝惶柺弋惸矊ぷ髠日玖⑹殖殖嗵僬痰哪莻人,應該就是陪尋閣勸一同去長安的南詔清平官尹輔酋。
石鐘山二號石窟是富麗堂皇的宮殿式雕刻,所表現的是南詔歷史上最為英雄的歷史人物——南詔第五代國王閣羅鳳(公元748年——778年在位)在出巡途中進行“政教合一”議事的宏大政治場面。布局嚴謹,雕刻線條細膩流暢,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畫面構圖復雜多變,人物造型有主有從。王臣侍從前呼后擁;國王威嚴而至上;文官儒雅而有謀略;武士勇猛而剛毅;奉侍卑躬而忠順。這是石鐘山石窟刻畫人物性格最為突出、歷史文物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個石窟,是石鐘山石窟的鎮窟之寶。
南詔國的統一和建國、開疆拓土、建章立制等等都是在閣羅鳳時期完成。石鐘山第二號石窟給我們再現了南詔國建立初期的宮廷政治生活場面。石窟正中雕刻的是把唐朝二十萬軍隊埋藏于西洱河邊和在太和城豎立《南詔德化碑》的雄才大略的南詔王閣羅鳳,其身著圓領寬袖長袍,頭戴一種特制的具有地方特色叫做“頭囊”的王冠;窟門兩側對坐的是頭戴錐形高冠的南詔“清平官”;國王前身著“波羅皮”(老虎皮)的是南詔“大軍將”;二號石窟里在國王閣羅鳳坐前左右站立手握佩劍的那兩個人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南詔王貼身護衛的“羽儀長”;還有手持雉尾長柄扇的侍女和衣著鮮明的南詔“儀仗隊”;南詔“頭戴羽飾和頭插牦牛尾”的羅苴子(武士)形象。
在第二號石窟中有一個讓我們不得不關注的重要歷史人物,那就是身著大領僧衣,手持佛珠,頭上打有曲柄傘(扛傘)和閣羅鳳并坐的那個僧人。從整個石窟的布局來看,其官位非常顯赫,地位僅次于國王閣羅鳳。這有力地證明了在閣羅鳳時期佛教勢力已相當強大,以至達到了參與國家大事的地步?梢娺@位僧人的地位高于清平官,是僅次于國王地位的國家第二把手,能與國王共商國家大事。石窟給我們再現了一幅南詔“政教合一”的宮廷政治生活場面,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實物歷史資料,這是在所有記載南詔的文獻資料中從未出現過的。石窟中這個地位顯赫一時的“僧人”應該是史書中所記載的閣羅鳳那出家的弟弟閣陂和尚。
該石窟造像再現了南詔王者、清平官、羽儀長、儀仗隊、侍從等的衣冠相貌、用具器物以及建筑和風俗。石窟的藝術形象和創作靈感來自南詔王宮當時的現實生活,使作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與民族個性。石窟猶如一面鏡子,使我們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看到一千多年前南詔國宮廷政治生活與宗教活動等若干側面。史籍所載南詔事跡簡略,又多疏漏,成為今天了解和研究南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典章制度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石鐘山石窟一個窟就攮括了這么多的歷史,不愧為真實寫照南詔宮廷政治生活的藝術珍品。
八大明王造像,在大理旅游景點劍川石鐘山石窟中體量最大窟,編號為6號,稱為明王堂?唛L11米,高3米,龕式呈八字形,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以佛為中心安排,正中為如來佛,頭為螺發高肉髻,著法衣,右手臂及胸袒露,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手結印,跏趺座,頂光與身光組成蓮花式背屏。阿難、迦葉兩弟子合掌立于左右,云南旅游景點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兩人均有圓形頭光,身著內交領衣,外披袈裟,跣足,踏于蓮臺上。佛及兩弟子左、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右各列4尊明王,這是云南石窟群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像。明王稱教全輪身,為佛和菩薩的化身,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受大日覺王教令,現忿怒身降伏諸惡魔之諸尊,稱為“明王”。明王均為三頭六臂,劍川石鐘山石窟開慧眼,作忿怒狀,上身裸露,纏天衣,手結降魔印或執劍、杵、法槍、弓、箭等法器。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八尊明王的上方均有題記,分別左方為“大圣西方馬頭明王”、“大圣西北方大笑明王”、大理旅游景點劍川石鐘山石窟“大圣北方步擲明王”、“大圣東北方不動尊明王”;右方為“大圣西南方大輪明王”、“大圣南方無能勝明王”、“大圣東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東方六足明王”。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左邊明王像外有北方多聞天王站像,右邊明王像外有大黑天神站像。這些造像陰森恐怖,具有佛教密宗的神秘感,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使人望而生畏,具有漢藏文化藝術風格。在四川涼山博什瓦黑石刻畫像已有四尊明王的造像,云南旅游景點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均三面六臂,每面三眼,呈憤怒狀,其造形與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明王造像相同。
觀音造像,最早到云南傳播佛教觀音稱為梵僧,現為男像。在云南旅游景點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獅子關石崖上的第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10號窟雕刻一梵僧像,窟高1.8米,上寬1.1米,下寬1.8米。龕內造像為梵僧像,劍川石鐘山石窟高1.7米,頭戴蓮花冠,深目高鼻,頭現寶光,右手結怖魔印,左手握凈瓶,云南旅游景點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腳穿靴。左下方有一犬,高0.71米,長0.6米,弓身回首,項系鈴。梵僧像左肩右臂上有一塊高0.4米,劍川石鐘山石窟寬0.2米的榜題直書大字:“紫石云中(1行)信境蘭若(2行)”,劍川石鐘山石窟下有小字“盛德4年(1行)6月1日造像(2行)施主工匠金榜(3行)楊天秀創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4行)”。在《大理國梵像卷》中稱為“建國梵僧觀世音菩薩”,在《南詔圖傳》大理旅游景點劍川石鐘山石窟中稱“阿嵯耶觀音”。觀音這一形象在云南石窟寺藝術中造像最多,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稱謂各異。在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第5號窟《維摩詰經-問疾品》龕的左右2小龕均有阿嵯耶觀音及甘露觀音像。觀音造像最精彩的為第7號窟的甘露觀音造像,大理旅游景點劍川石鐘山石窟龕長11米,寬2.7米,龕前造像3軀,中為甘露觀音,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頭戴化佛冠,兩側垂帶,面作女像,身披帛,袒胸,系瓔珞,胸上有一方洞,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右手執楊柳枝,手指及柳枝已殘;一手托缽,膝系瓔珞跣足,坐于蓮座上,像后有頭光及身光組成的背屏,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邊飾火焰紋。菩薩像左、右有兩軀供養人立像,左像頭作雙角髻,戴耳環,穿通肩寬袖衣,大理旅游景點劍川石鐘山石窟腳穿大頭鞋,雙手捧瓶;右像頭挽髻,穿通肩寬袖衣,雙手捧經合。甘露觀音像比例準確秀麗端莊,大理旅游景點劍川石鐘山石窟面部莊嚴秀美,加之她揮動楊柳枝欲把甘露灑向人間,增加了動感,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左、右兩洪養人的造像豐滿,凝重虔誠,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對觀音起到烘托怍用。阿嵯耶觀音造像在石鐘寺區第5、8劍川石鐘山石窟號窟中均多次出現,為佛教造像中最為普遍的造像,這也說明大理白族十分崇拜觀音,云南旅游景點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有的還在姓名中夾有觀音佛號,稱為“張觀音得”、“李觀音!钡,觀音是佛教中的“大紅人”。
大理劍川縣石鐘山第8號窟稱為“阿盎白”,劍川石鐘山石窟這是一組龕與摩巖組合的造像,中為拱形龕。正面須彌座上雕一女陰,兩旁有墨書:大理旅游景點劍川石鐘山石窟右為“廣集生化路”;左為“大開方便門”。龕左、右壁均雕線刻佛像,左為多寶佛,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右為阿閃佛。阿盎白其工藝相當粗糙,而兩旁的佛像則非常精致,就其工藝而論,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絕對不可能為同時期的產物。其下殘存一蓮花座,可推斷原為一佛像,毀后人們才雕刻“女陰”,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大理白族婦女一直把它視為送子觀音一樣地頂禮膜拜,是女性崇拜留傳至今的遺跡。外國人造像,大理旅游景點劍川石鐘山石窟在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石鐘山石窟中還有波斯國人及西域僧人的造像。波斯國人造像在獅子關區的山澗中,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編號為第11號窟,為一拱形淺龕,一卷發人造像?上娌恳褮,上身披氈,腰系裙,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雙手交叉提一袋狀物,足穿氈靴,成“八”字形站立,在像右側的龕壁上刻有“波斯國人”4個大字,擬為“波斯仙”。云南旅游景點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西域僧人像,在石鐘寺第1號窟龕外右側的石壁上,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為陰線刻,身背行囊,足履芒鞋,像僅高0.3米。這些造像反映了唐宋時期,云南旅游景點大理州劍川石鐘山石窟云南與南亞諸國及印度的經濟文化交流,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3-7窟是佛像,雕刻細膩,造型優美,是石窟群中藝術性較高的幾處。
沙登箐區有石窟6處,多為浮雕雕塑,從造像雕塑的題記和風格看,應是南詔及大理國早期作品。多彌勒與阿彌陀佛的組合造像題材,受漢地佛教造像影響,與隋末唐初四川和陜西地區造像特點相似。
獅子關區有石窟3處,其一為南詔王全家造像,俗稱"全家福";另一為俗稱"酒醉鬼"的雕像;第三處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鐫"波斯國人"四字,實為天竺(今印度)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