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圖詠》是清代改琦的仕女圖代表作之一,曾畫《紅樓夢圖詠》五十幅,鐫版行世,筆下仕女形象柔弱削瘦,運筆輕柔,設色清雅,作品講究含蓄內蘊,在刻畫人物心里狀態和經營景物氣氛方面頗具匠心,創造了清后期仕女畫的典型風格。清代改琦畫春宮畫也最有名,他的春宮畫多工筆,蘊藉含蓄,雅而不俗。
《紅樓夢圖詠》原輯為清代李光祿,畫家改琦繪圖,淮浦居士重編,光緒五年(1879)刊本。這本木版畫集共繪制了通靈寶玉、絳珠仙草、警幻仙子、黛玉、寶釵、元春、探春、惜春、史湘云、妙玉、王熙鳳、迎春……寶玉等50幅,其中共有55人。圖中林黛玉柳眉杏眼,櫻桃小口,為典型的傳統古典美人形象,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刻畫了“病態”身軀。與其他紅樓夢人物圖畫相比,同樣的一個人物,該書表現得更為隱約、含蓄,可謂有“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氣質。但其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人物的表情都差不多,看上去缺乏個性,局限于傳統人物畫的技法和風格。
因為是清末出色之作。為之題詠的共張問陶、徐渭仁、吳榮光等名流34人,共75詠。其中最早的題詞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最晚的在道光十九年1839。據了解,改琦的《紅樓夢圖詠》另有幾種刻本,所見“黛玉”一幅,刻本有長扁兩“玉”之別,以扁玉字本為佳。還有杭州文元堂楊耀松本,刻印較劣。
改琦的《紅樓夢圖詠》共四十八幅,是《紅樓夢》的插圖作品。雖然出自木刻,但刻工優秀,還是體現了改琦作品的神韻,如形象準確傳神,線條衣飾流暢自然,體現了清代版畫的高超技藝。
改琦(1773-1828),清代畫家。字伯韞,號香白,又號七薌、玉壺山人、玉壺外史、玉壺仙叟等;刈,先世本西域人,松江(今上海市)人,宗法華喦,喜用蘭葉描,仕女衣紋細秀,樹石背景簡逸,造型纖細,敷色清雅,創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
改琦工人物,佛像、仕女,筆意秀逸瀟灑,其遠祖為西域人,于元朝時入居中原,明清兩代世居宛平(今屬北京),祖父改光宗一度任松江(今屬上海)參將,遂入籍于此,其父改筠也曾擔任過松江海防提督衙門書辦。明清以來,松江地區文人薈萃,書畫鼎盛,改琦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影響,青少年時就在藝術上取得一定成就。稍長,結交地方名人,如王芑孫、李廷敬、李筠嘉等,詩、書、畫得到指點,開闊了眼界,名聲漸著,慕名索畫者接踵而至,作品不但在江浙一帶備受推崇,還得到京師的王公貴族、官僚文人的贊許。與之交往的有錢杜、蔣寶齡、陳文述、陳鴻壽等畫家、鑒賞家和文學家,相互唱和、切磋畫藝。他先后到過上海、杭州、吳興、蘇州、常熟、無錫、金陵、宜興、溧陽、當涂、揚州、袁浦諸地。外游期間,與所到之處的文人、畫家均有書畫應酬、詩詞贈答,并游山玩水,領略江湖名勝,使其視野、胸襟得到了開拓和豐富,對其藝術創作有一定的影響。
改琦善畫人物、花竹,尤以仕女畫最為著名,數量較多。曾畫《紅樓夢圖詠》五十幅,鐫版行世,筆下仕女形象柔弱削瘦,運筆輕柔,設色清雅,作品講究含蓄內蘊,在刻畫人物心里狀態和經營景物氣氛方面頗具匠心,創造了清后期仕女畫的典型風格。其花鳥、山水、蘭竹等,吸取前人之長,有一定造詣。代表作有《張夫人曉窗點黛圖》、《元機詩意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