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屯土司遺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始建于南宋末的(公元1257年)15世土司楊文,海轄區內以仡佬族、苗族群眾為主,是古播州土司楊氏土司屯兵重地,其與外圍軍地駐地養馬城、養雞池、養鵝池互為犄角,構成播州龐大的軍事防御體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襲土司楊應龍反叛朝廷,在24萬明軍100多天的圍攻下,海龍屯城堡最終湮滅在戰火之中。
它曾是南宋播州(遵義的古稱)楊氏抗擊蒙元大軍的防御工事,又在明末成為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的最后沙場;它的“陷落”結束了楊氏土司725年的基業,開啟了明朝“二千里封疆”,卻也耗費了大明“帑金二三百萬”,以致“國用大匱”;它在萬歷年間的戰火中被付之一炬,終結了“襲替必奉朝命,雖在萬里外,皆赴闕受職”的土司之制,拉開了封建王朝中央集權委派朝廷命官統轄西南的序幕。
海龍囤一蒂孤懸,地形險要,屬寒武紀灰巖所形成的方形孤山拔地而起。周遭皆懸崖峭壁,南北環溪,僅東西各有仄徑可上下。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農歷二月十二日,明軍在重慶誓師,八路進發,每路兵三萬。其中,川師四路,楚師一路,黔師三路。
24萬明朝軍隊為什么要在西南的播州圍攻一個海龍囤?李飛說,這得從唐末講起。唐末,播州為南詔所攻陷。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山西太原人楊端應募入主播州。
“楊氏據播十三傳,至粲始大”。13世紀,蒙古在消滅西夏和金后,與南宋開始正面沖突,采用由西而東迂回包抄南宋的“斡腹”之謀。宋寶祐五年(1257年),已得大理的蒙軍向東挺進,逼近播州,情勢緊急,楊粲孫楊文上報朝廷,其在1242年提出的“保蜀三策”中“擇諸路要險,建城濠以為根柢”防御理念被采納,宋理宗遣名將呂文德入播協助防務,商議“置一城以為播州根本”。于是,始筑“龍巖新城”,即后之龍巖囤,今海龍囤。
土司官位采用世襲制,一開始,朝廷授官爵于土司,土司也對朝廷極為效忠,但時間長了,土司的后代對朝廷可能就不像祖輩那么忠誠。明萬歷年間,播州楊氏,至楊應龍已是第三十世。此時的楊氏因為嫡庶之爭以及內訌,早已實力大不如前。楊應龍一心想要重振雄風,遂對海龍囤進行較大規模的修整與加固。并于囤上筑九關,囤前有六關: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囤后有三關:萬安關、西關、后關,至今巍峨挺立,笑傲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