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玉雕是以遼寧省岫巖地區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民間玉石雕刻工藝。
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用岫玉制作的玉龍、玉豬、人面紋玉綜、獸面紋玉琮等“素活”工藝品,說明這里的玉雕工藝起步極早。清末民初,岫巖地區形成了有三百多人從業的玉石街,出現了以江保堂為首的玉雕“八大匠”和以李得純為代表的“素活二李”。當時玉雕有人物、花鳥、動物、花卉、素活等五大類產品,特別是素活工藝達到了較高的水平。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素活工藝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作品岫玉塔薰《華夏靈光》高3.15米,是迄今中國玉雕史上最大的一件瓶素工藝品,在全國百花獎評比中獲“金杯獎”,并被定為國家珍品,藏于人民大會堂。
岫巖玉雕技法豐富,以素活見長,柔環、活鏈為其典型工藝,難度之高,世人稱絕。岫巖玉雕的素活工藝繼承了中國玉器傳統技法,做工以立體圓雕及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刻、透刻,并有勾花、勾散花、頂撞花等手法,尤擅用剜臟去縷、因材施藝、化瑕為瑜、廢料巧用、俏色巧用、螺紋組合等技法。
1942年出生的當代玉雕大師李洪才從藝四十余年,創作出不少精品和絕活兒。1964年,他的作品作為遼寧工人的禮品獻給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及毛澤東主席。他的絕活兒玉雕《如意壺》可分別斟出兩種酒,涇渭分明;《九龍寶亭》的亭中有玉龍吐霧,玉珠懸于空中,永不落下。1999年澳門回歸之際,李洪才師徒設計制作的玉雕作品《九九月圓圖》作為遼寧省政府的禮品獻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受到廣泛好評。目前,高科技工藝已進入玉雕領域,手工技藝受到很大沖擊,像李洪才這樣的大師在岫巖地區已為數不多,岫巖玉雕的傳承發展前景堪憂,需采取措施加以保護.
岫巖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