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皮影戲在湖南省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過去成為民間主要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湖南皮影戲 2006年,皮影戲已被評定為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2008年,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保護名錄擴展項目。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為該項目的保護主體,讓更多人得以知道和傳承的藝術形式。
湖南皮影戲,舊稱“燈戲”、“影子戲”或“燈影戲”,流行于湖南長沙和衡陽,以及益陽、常德、湘潭等地。1949年秋成立的洞庭湘劇工作團燈影隊為湖南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前身。在傳統的基礎上,湖南皮影戲藝術在造型、布景、燈光、音響效果方面不斷改進,以創作音樂逐步替代戲曲音樂,開拓了動物戲皮影戲的表現領域。以《龜與鶴》、《兩朋友》、《采蘑菇》、《狐貍與烏鴉》、《三只老鼠》、《梁紅玉》等為代表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優秀劇目,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于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陜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制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
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制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后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惕、著色完畢后“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后再晾干,裝訂組合即可上臺表演。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由此可見,要培養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全中國目前僅存的皮影劇團屈指可數,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的山區及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