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燈也叫秦淮燈彩,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是傳統手工技藝,荷花燈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有曹真榮等。
荷花燈簡介
荷花燈也叫秦淮燈彩亦稱“金陵燈彩”、“南京燈彩”,是南京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它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東晉時期,這一地區即已出現了有關燈彩的文獻記載。秦淮燈彩汲取中國傳統紙扎、繪畫、書法、剪紙、皮影、刺繡、雕塑等藝術之長,在制作中綜合木工、漆工、彩繪、雕飾、泥塑、編結等諸多工藝手段,形成自己的技藝特色。
荷花燈制作工藝步驟
荷花燈制作工藝總共需要62道工序,在用竹篾扎好花燈的“筋骨”后,就要開始制作花瓣。首先將白色的拷貝紙,剪成豆腐塊一樣大小,500張或1000張一起,浸泡在顏料水的染缸中,深淺漸變的效果由染色時間決定,這一過程,一般秘不外宣。泡好后花瓣紙還要晾干,而這也講究,只能陰干、不能曬干。紙張干透后,還需要壓模,形成花瓣、葉子上的一道道“筋絡”。首先,需要把約10張染好的花瓣繞在木棍上,以銅絲圈圈纏繞。
銅絲繞圈也有講究,首要的條件是均勻,這決定著花瓣紋路的整齊與美觀。對花瓣紙進行壓模利用銅絲將花瓣紙定型后,還需要利用模具壓模,壓模的瞬間便會在染紙上形成一道道均勻、細膩的“筋絡”。這一步驟無法用機械代替,只能講究手工的熟能生巧。吹開花瓣這時,10張花瓣的筋絡成形,需要藝人用吹氣的方式將被按壓緊實的花瓣吹開間隙,以便分片。扎花頭分片的花瓣雖然具有了紋路,但形狀依然是矩形。為了制作花瓣的尖頭,又掏出銅絲,飛速地纏住花瓣紙一邊。手中“開”出一朵小小的花瓣纏好銅線后,再剪去線頭,栩栩如生的一片花瓣便誕生了。在花瓣上涂上漿糊為了體現出立體、半浮雕的效果,扎花瓣時要先進行卷曲,然后用膠水黏貼在花燈的骨架上。將花瓣一圈圈粘貼在燈架上不同的燈,大小不一、層次不一,花瓣的片數也不同。一般來說,小的有30張、中等的40至50張,大型的需要7層56張。荷花燈成形最后,在荷花燈上裝上花頭、蓮蓬、荷葉等裝飾,荷花燈就做好了。
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就曾舉辦過元宵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后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作為我國傳統燈彩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秦淮燈彩客觀地反映了民間燈彩由自然之火、生活之火、祭典之火到藝術之火的歷史演變進程。它將地方傳統民俗加以融匯,從古韻悠遠的秦淮民間工藝中開發出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和商業價值的新型文化產品,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做了很好的示范。
非物質文化遺產荷花燈(秦淮燈彩)
來源: 瀏覽 4440 次
上一篇:白族吹吹腔
更多關于 非物質文化遺產荷花燈(秦淮燈彩)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