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放海燈是由旅順東南黃海海域一帶的漁民拜祭“海神娘娘”以祈求出海平安、捕魚豐收而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早期,當地人以出海捕撈和上山狩獵為主要謀生手段,由于當時出海遇難的人較多及經常遭受自然災害的侵擾,人們通過祭拜海神娘娘來祈求平安,逐漸形成祭海、拜神的放海燈活動。
旅順放海燈的時間是每年正月十三的夜晚(旅順把正月十三定為海燈節),正月初十開始準備,漁民們以家庭為單位扎制彩船和數量不等的彩燈。傳統的海燈制作以秫秸、棉條為主要材料,現在多用板條、裝飾條代替。制作船形燈時,要在船底安裝舵板以加固船體,燈船上掛有紙做的彩旗,并粘貼福字和吉祥的聯句,造型美觀。制作燈籠時,漁民們用各種各樣的花紙糊制燈籠,里面點著蠟燭或電燈泡,照亮時彩畫上的山、水、鳥、獸、花、草、林木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正月十三這天夜幕降臨時,身著節日服裝的漁民帶著點亮的海燈、供品及鞭炮等來到碼頭自家漁船停泊處,朝向大海擺放供桌,供奉蘋果、橘子、魚等諸多帶有吉祥寓意的供品。接著一家人面朝大海按長幼順序開始跪拜海神,默默禱告,感恩祈福,然后將點亮的海燈放入大海,再將供桌上部分供品拋向大海,以供海神娘娘享用;顒咏Y束后,人們將剩下的供品帶回家,與家人繼續宴飲,徹夜歡慶。
現今,凡是有船和從事海上養殖業的漁民幾乎都要在正月十三這天放海燈,并燃放煙花、鞭炮。這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