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字號金糕店泰興號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吃這家店的山楂糕而聞名老北京。人們都愿意把他們的姓氏放在買賣的后面,這是老北京的一種風俗。金糕,就是山楂糕,用山楂做成的一種小吃,北京人愛吃這玩意兒,物美價廉,又可以開胃和敗火。
泰興號最早開張在清末,是家老字號,因為掌柜的姓張,人們都管這家老店叫做金糕張,金糕張之所以出名,在眾多山楂糕店里鶴立雞群,在于當年慈禧太后愛吃這一口,專門派人出宮到金糕張這里買山楂糕,吃后連連稱贊,只是覺得原來叫山楂糕這名字不雅,賜其名為金糕。一個金字,點石成金,有了皇家味道,一下子抬高了它和泰興號的地位。老佛爺成了泰興號的一塊最大的廣告。當時還有人專門給它送了一塊匾額,上書“泰興號金糕張”六個大字,成為鮮魚口一塊醒目的招牌。據說,金糕張最發達的時期,是在民國初期。
老北京的山楂糕店,原來最出名的有兩家,一是鮮魚口的泰興號,一是大興的富川齋。兩家特點不一樣,做山楂糕,都是在山楂成熟后的秋天做,泰興號的金糕做時加白礬,金糕顏色殷紅,明光透亮,但一般放不過伏天;富川齋的金糕做時不加白礬,金糕色澤金黃,能一直吃到過伏天。泰興號和富川齋的掌柜的都姓張,如今的金糕張,已經沒有了泰興號和富川齋的名號,很多北京小吃,講究的就是手工制作。手藝,有時候比工藝重要。
以前的金糕張,一般是現做現賣,前店后廠,小作坊式,純粹天然手工,不會像今天機器化生產,更不會增加一些添加劑,盡管有的添加劑是國家允許的。而且,它只是秋后山楂熟后做得,然后賣到來年開春,入伏后就不會再賣了。它賣的最興旺的時候,應該是秋末到春節前后。那時候,賣的金糕是很大的一塊,放在玻璃柜里,賣金糕的,問你買多少,然后用一把很長很細的刀子,切下一塊,上秤一約,用一種叫做半透明的江米紙包好給你,這種江米紙可以吃。小時候,我便托著塊金糕,像托著一塊軟乎乎的豆腐似的托回家,半路上就先急不可耐地把這層江米紙吃了,再咬下一塊金糕嘗嘗鮮。
如今,金糕張名號還在,只是轉角的八角小樓變成了四角小樓,換容一般步入新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