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劇是流行于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的地方劇種,主要聲腔是西皮和二黃,道白以中州話為主。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廣東漢劇之戲班多是隨外籍官員攜帶入粵東,興盛于清末民初,當時即有著名的四大班:老三多、榮天彩、新天彩、老福順。
廣東漢劇的行當分工與其它舉重略有不同,分別稱生、旦、丑、公、婆、凈。聲腔基本是皮黃腔,另有有四平調(大板)、吹腔(安春調),還有少量昆曲、小調和佛曲等。其傳統劇目統計有劇本的共三百二十八個,余八百七十二出有目無本,其中的代表作有《百里奚會妻》、《齊王求將》、《紅書寶劍》等
廣東漢劇其名演員有阿達(凈)、黃春元(老生)、賴宣(小生)、丘賽花(旦)等。當代的李仙花為名滿華夏的旦角演員,曾在首屆中國京劇青年演員研究生班深造。
廣東漢劇藝術特點
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征剛勇,紅色象征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征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調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樸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凈、烏凈、丑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 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該劇種的行當分工與其它劇種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丑、公、婆、凈六大行,而凈又有烏凈、紅凈之別。烏凈發炸音,紅凈則以鼻腔共鳴為主的真假嗓結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揚清脆,頗有特色。
聲腔唱法
聲腔基本是皮黃腔,另有有四平調(大板)、吹腔(安春調),還有少量昆曲、小調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調上更為接近徽戲,而且在伴奏樂器方面,如頭弦、號頭、大蘇鑼,都與老徽戲的徽胡、先鋒號、蘇鑼相同。
廣東漢劇的基本唱腔屬板腔體,分為二黃、西皮、大板和曲牌雜調四大類。皮黃板式包括倒導板、頭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馬龍頭、疊板、哭板(滾板)、叫頭(或稱“哭科”)等,又分“正指”與“反指”兩種調門。二黃曲調平穩,寬廣大方,優雅持重,善于抒發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調靈活,高亢激昂,流暢悠揚,婉轉多腔,關于抒發喜樂感情。大板舊稱“二黃平板”,輕松活潑,悠揚瀟灑,宜喜不宜悲,常作為二黃板式情調不足的補充。曲牌雜調包括一些曲牌、民間小調和少量梆子、 昆曲。
音樂樂器
伴奏音樂有整套鑼鼓經、嗩吶曲牌一百多首,民間小調一百多支,絲弦樂曲四百余首,可用于烘托劇情氣氛,配合人物表演。
伴奏樂器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樂器有頭弦、二胡、三弦、橫簫、大嗩吶、小嗩吶、揚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箏、蘆笙、大提琴;武場有戰鼓、大鼓、邊鼓、大蘇鑼(又稱“銅鑼”)、小鑼、碗鑼、銅金、檀板、號頭、大鈸、小鈸等。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頭弦是領奏弦樂,適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蘇鑼音色柔和,深沉肅穆,伴奏較為緩慢、平穩的腔調。號頭音色高尖,雄壯猛烈,常用于開場與結束,其音又有凄厲恐怖之感,故在兩軍鏖戰,法場命斬的場面中,能烘托緊張激烈、悲戚恐怖的氣氛。
表演技法
廣東漢劇在表演上也富有特色。小生開膀拉山平肩,舉手投足穩重大方、端莊、文雅;文生和文武生均重瀟灑、飄逸,講究扇子、水袖、翎子功夫,文生要行似秋風落葉,站如玉樹婷婷。武生舉手投足講究暗勁力度、造型亮相和槍刀把子。且行開膀拉山對臍上,婆(老旦)開膀拉山不過肩不下臍。旦行的科步動作、程式有慢步、中步、快步、細步(碎步)、直步、斜步、彎步、大跳、小跳、出水、入水等五十多種。閨門旦要求行不露足,踱不過寸,笑不露齒,手不上胸,唱、做要掌握“氣沉丹田頭頂空,全憑腰轉兩肩松”;唱時音質要有厚度,唱法柔婉,表演輕松莊重。丑行表演動作夸張,胸正膝曲,常走矮步或單腿移動,肩、眼、鼻、口、舌與肩、手、指、腰、腿緊密配合,要求“功底過硬一身輕,蹲步動作穩如釘;走步技巧似無邊,翻騰飛躍無響聲”。公(老生)開膀拉山齊胸出手,雙手平肩拉開,水袖、臺步、扇子的各種程式都要求大方、端莊、穩重。紅凈、烏凈的表演程式要求“舉手投足千斤重,開膀過頭顯英雄;步履穩健使暗勁,亞賽金剛搬不動!
角色簡介
廣東漢劇的角色行當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紅凈、烏凈七大行。此外還有包單、雜(打雜),俗稱小行。大行中的生、旦、丑、 公還可細分為各“當”,如“公”行中分白須、摻白須、烏須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生行
又稱小生,主要扮演青、壯年男子角色,用男聲假嗓唱念,身段穩重大方,動作文雅瀟灑。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兩種,文小生表演時“行如秋風,站似玉樹”,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鬧嚴府》的曾榮;武小生表演時干凈利索,講究力度節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戰徐州》的趙云。此外,還有《販馬記》扮趙寵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韓琪的箭衣小生。
旦行
扮演青年、中年婦女的各種角色,用女聲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見長。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種,正旦也稱烏衣,表演端莊嫻淑,要求“行不動裙,笑不露齒”,所扮人物如《秦香蓮》的秦香蓮;青衣,又稱閨門旦,表演要求與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愛;花彩旦,要求身段動作“動如燕,行如風”,所扮人物如《花燈案》的陳彩鳳。此外,還有花旦,如《鳳儀亭》的貂蟬。
丑行
扮演各種滑稽詼諧的人物,用男聲原嗓唱念,動作夸張,常走矮步或單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時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緊密配合。行內有“二偷活洛練五冬,偷油活捉最見功”的戲諺,意思是丑行演員必須學會《偷油》、《偷雞》、《活捉三郎》和《洛陽失印》四出主要的丑戲。丑行有官袍丑,扮《昭君出塞》的王龍;項衫丑,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丑,扮《僧尼會》的小和尚;短衣丑,扮《偷油》的黃巢;童子丑,扮《藍繼子》的藍繼子;武丑,扮《時遷偷雞》的時遷;女丑,扮《鐵弓緣》的蕭氏。
公行
又稱老生、須生,扮演各種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聲原嗓唱念,儀態莊重大方,步法以穩健的“八字步”為基礎。公行有白須老生,動作較為遲緩,重須功和發功,如:扮《百里奚認妻》的百里奚;烏須老生,扮《孔明請東風》的孔明;黲白須老生,扮《狀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會》的黃忠。
婆行
又稱老旦、老媽,扮演老年婦女角色。有貧婆,扮《清風亭》的張元秀妻;貴婆,扮《白虎堂》的佘太君;丑婆,扮《金蓮裁衣》的王婆。
烏凈行
又稱烏面、大花臉,既扮演英雄豪杰,也扮演權奸神怪,用炸音發聲,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動作,要求“舉手投足千斤重,開膀過頭顯英雄”。烏凈有黑花臉 ,扮《太行山》的姚剛;白花臉,扮《擊鼓罵曹》的曹操;青花臉,扮《齊王求將》的公孫衍;金花臉,扮神話戲中的天王神將;二花臉,扮《三氣周瑜》的張飛。
紅凈行
又稱紅面,扮演英雄好漢,以原嗓與假嗓結合發聲,唱腔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表演要求龍行虎步,器宇軒昂。紅凈中的頭手紅凈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結拜》的趙匡胤;二手紅凈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弒齊君》的崔杼。
此外,廣東漢劇還有旗手、宮女、丫環等雜角。
廣東漢劇
來源: 瀏覽 2520 次
更多關于 廣東漢劇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