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在线观看视频,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国产第一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亚洲日韩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民俗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河南省開封尉氏縣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省開封尉氏縣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  瀏覽 7618

    河南開封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曾是北宋的京城,所以開封尉氏縣有很多名勝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尉氏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于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縣,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北宋太平興國寺塔、清末劉青霞故居被命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興國寺塔
    太平興國寺塔,又名東關塔,位于縣城東關太平興國寺內,建于宋初,歷代累遭兵燹寺廢而塔存。塔體為八層六棱重檐樓閣式磚塔,塔階作盤旋式,現地表以上通高三十米,直徑七米零六,塔內外均嵌有佛龕和圖案、假門、假窗等造型,腰檐互飾斗拱均仿木結構,外觀莊嚴淳厚,為我縣重要古建筑。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修上三層,(塔頂刻有碑記)。一九三八年日寇犯尉,第二層西北角和第三層東北、西北角遭炮擊破壞;蔣介石扒開花園口,黃水侵蝕,下層被淤一米多,塔門坍塌。解放后黨和政府為了加強文物保護管理,一九五六年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八二年兩次撥款由縣文化館組織民工進行了維修加固。

    該塔歷經近千年的風雨剝蝕,多次地震的影響,又經黃水的侵襲和戰火的考驗,至今仍然屹立巍峨壯觀。它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術。
    興國寺塔于二零零六年六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銅鐘
    紫銅鐘,又名宋銅鐘,原掛縣城東關太平興國寺內,與太平興國寺塔同為該寺重要設施和組成部分。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歲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鑄, 咸平三年四月十七日懸掛。銅鐘身高五尺五寸,圍一丈一尺,厚二寸五分,八齒。形式渾厚,工藝精良。相傳:宋時擊之聲達汴,上聞其聲清越,命移至汴,擊之無聲,仍還尉,因之涂其響眼,后移掛縣署大門譙樓上,明萬歷十二年(公元584年),歲次甲申,邑侯阮公甫倡議就地創建鐘鼓樓,第二年丙申小春落成,高懸之,警晨昏,禁行止,為王政事。

    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管理,先后曾進行三次大的修整,一九五六年經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銅鐘列為我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銅鐘銘文:頂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八個大字,每兩字中有一眼,共四眼;腹上按八方排列,方方有文,除南方文字全被剝蝕外,其余各方字跡大部清晰可見。如:一方“大宋國咸平二年歲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鑄”,一方“東京尉氏縣太平興國寺泗州鐘”等。
    洧川南門
    尉氏縣西南五十里之洧川鎮,金稱宋樓鎮,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縣,建國后(1965年)并入尉氏。洧川鎮歷史悠久,古風猶存,古跡可尋。其南城門便是該鎮一大景觀。
    洧川城墻為明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所筑,墻高二丈六尺,周長九里四十步,開五門。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縣張恭復修,在五門各建門樓。明、清之際曾十二次復修擴建,女墻,樓垛、駛道全以磚砌,整齊堅固,高大宏偉,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湯”之稱。
    建國前洧川城屢遭兵火,城毀門傾,僅有大南門幸存,該門東西寬7米,進深13.5米,高10米,內外壁均系大磚砌成,底部青石鋪基,頂部為半圓形拱券門,建筑古樸,雄渾壯觀,這座城門之所以得以保留,很可能托福于頂端的一顆奇特的古柏。

    這棵古柏插在門洞頂部正中,向北傾臥,枝葉蔥郁,造形奇異,樹干胸圍1.1米,其根系沿門洞兩側磚縫向下延伸,想必早已扎入地下,這棵古柏系自然生成(可能是鳥銜柏籽,落地而生),至今已歷五百余載。因奇特、險峻,歷代過往之人無不停車輟步,仰首以觀。故此,洧川城向來有一百(柏)門之說。與南門相對,北城門頂部早年亦生有一株古榆,與古柏遙相呼應,頗有情趣。所以洧川城又有“南門至北門百(柏)里有余(榆)”之稱。洧川南門自1982年以來多次被影視劇選為外景地。

    1992年洧川鎮政府在縣文物部門的指導下對南門進行了維修,著名書畫家王成喜親書“鎮洧門”三字嵌于南門正面門洞上方。為此門平添不少光輝,洧川南門1985年被尉氏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尉氏汴繡
    尉氏汴繡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起,不斷壯大,形成開封市最大汴繡加工基地,妥善安排下崗女工,農村富余勞動力達2000多人,年產值達4000萬元?h城主要以“文萃汴繡”為中心,不斷向城鄉輻射,僅“文萃汴繡”一家就有近十家分廠。2006年10月,李文萃先后被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評“河南省工藝美術家”、“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2007年6月《光明日報》又對李文萃汴繡進行了報道,其繡品暢銷國內外。
    尉氏籍著名人物
    尉 繚 戰國時期,開封尉氏人,鬼谷子的門生,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著有兵書《尉繚子》。他曾獻計秦始皇“捐金反間諸侯”,助秦統一天下。

    蔡 邕 東漢末年,尉氏蔡莊人,博學,好辭章,精音律,善鼓琴,通天文、數術,以焦尾琴知名于世,工書法尤擅八分書,創“飛白書”;與楊賜等審定《六經》;著有《述行賦》、《郭有道碑》、《九嶷山碑》等詩、賦碑銘,書記四百余篇。

    蔡文姬 東漢末期三國初期,尉氏蔡莊人,蔡邕之女,善鼓琴,精音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等。

    阮 瑀 東漢末年,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當時文學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與陳琳齊名,擅長書檄等文體的寫作,代表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等。

    阮 籍 魏晉時期,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當時名士,字嗣宗,阮瑀之子,為當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人物之一,行為怪誕,不交當世,蔑視權貴,與嵇康齊名。其代表有散文《大人先生傳》,八十二首《詠懷詩》等。

    阮 咸 魏晉時期,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阮籍之侄,阮瑀之孫,“竹林七賢”之一,行為怪誕,不交當世,蔑視禮法,精通音律,擅長古琴制作及音律研究。至今以其姓命名的古琴“大阮”、“小阮”到今天還一直使用。

    高僧神秀 唐朝武則天時期高僧,尉氏張市沙門人,我國佛教禪宗北宗創始人。他的詩作《菩提樹》至今留傳海內外,詩曰:“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碑敃r,神秀很受武則天皇帝、中宗皇帝的器重。

    陳 越 宋朝初期,尉氏人,他與劉筠、陳從易共同主持了《冊府元龜》的纂修,一生清貧,學識淵博,為我國斷代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
    尉氏曲藝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尉氏曲藝已經走出家門。在2001年“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藝術大賽”中尉氏曲藝就曾榮獲金獎;2005年“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藝術大賽”中,尉氏曲藝表演家張天祥、郭玉榮演唱的河南墜子、張天祥的河洛大鼓、王應粉的開封二夾弦分別榮獲三項金獎;吳喜恩的豫東大鼓、蘇紅昌的快板書、鄭耀偉的河南省墜子伴奏分別榮獲三項銀獎。
    荷花舞
    荷花舞,又名盒燈,鯉魚鬧蓮,燈的形狀似一朵荷花而得名為荷花舞。起源于尉氏縣城關鎮南街村,距今有100多年歷史,是一種很稀有的舞蹈形式。表演一般在夜間進行,表演者一般是10—12歲的男女兒童,身高一米左右,動作整齊劃一,舞姿十分優美,尤其是晚上,在四鈸一盤大鼓,一面開道大鑼和兩面二鑼等銅器聲中,一隊化妝新穎的少年兒童天真活潑地雙手端兩盞荷花燈上場,其中每四個端荷花燈者配有一魚燈,表演時,荷花燈、魚燈互相穿梭嬉戲、斗趣,通過不斷地變換隊型,完成“四門斗”隊型組字,鐵李困、倒卷蓮等舞蹈動作和套路。隊首一般根據當年農歷是什么屬相而定,當年是什么年就舉什么動物形狀的燈。
    漁鼓道情
    漁鼓道情是一種板腔體唱腔音樂和其他說唱音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音樂和語言結合的很緊湊,道情這個曲種是很古老、很稀少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道情由一人演唱,演唱者以左臂夾道情簡,手打云板,右手拍擊漁鼓,簡或以墜胡、二胡或三弦伴奏,唱腔音樂的高低不固定,定什么曲調則視藝人嗓音高低來定,通常多以能唱出最低音為標準,道情的唱腔共分“平板式”,“陰陽板式”“散板式”和“嘆韻板式”四大板路。漁鼓道情多流傳在尉氏、通許、鄢陵、長葛、許昌一帶。

    劉青霞故居


    “劉青霞故居”是為紀念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劉青霞女士而保留。

    故居原為尉氏縣大地主“劉半縣”莊園的一部分,位于尉氏縣城正中央,跨東西兩條大街是有名的“師古堂”大院。昔日大院十分雄偉,一排三座插花走獸大門,門前出平臺,臺前是存放轎車、拴馬的廣場,全師古堂約有房三百余間,占地約19畝,這里是“劉半縣”家族中最集中最好的建筑群。

    昔日劉氏家族的莊園大致分布在縣城東大街至西大街,西大街至后新街之間,東大街和新民街路東還有其當鋪、錢莊和商號,人民路南有其南花園,北門里還有其北花園,總之劉氏家族的房產占據了半個縣城,古稱“劉半縣”。

    現在保留下來的“劉青霞故居”分東西兩部分,座落在西大街兩側,東院有房36間,分內外兩進院落,內院堂樓面闊五間,進深丈八,通高三丈七,東西樓略低,仍面闊五間,進深丈五,水磨磚出廈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磚,青瓦高疊脊出獸,下層木柱出廈一周,廈下大亮窗,室內雕花木隔扇,室中有樓梯可登上層,昔日院內怪石并奇花裝點,牡丹、桂花、丁香、臘梅四時芳香,目前尚存有劉青霞女士親自栽種的臘梅一株。西院分三部分,其中:南跨院有南、北、西兩層三座樓各10間共30間,東為迴廊和門,門兩側各有房3間共6間,北跨院北樓一座兩層共16間,西屋一座5間,東客廳一座進深三丈面闊5間,西跨院有西樓一座10間,南北樓各一座均為6間,共12間,跨院南還有方三丈客廳一座,耳房一間,整個西院共有房88間,其建筑風格同東院。

    劉青霞故居的建筑風格是清末典型的我國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也是我國建筑風格轉化時期的典范,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劉青霞故居于二OO六年六月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尉氏縣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了解,值得駐足欣賞開封尉氏縣的這些文化遺產,值得了解傳承。

    上一篇:2017年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

    下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鑄鐵茶壺制作技藝

    更多關于 河南省開封尉氏縣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信息
    民間藝術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藝步驟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

    福州脫胎漆器以輕巧、精美而聞名,因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綢..
    白與黑的藝術:烏銅走銀手工藝

    白與黑的藝術: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是云南一種獨特的銅制純手工工..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畫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

    “炕圍畫”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寧武、忻州原平、代縣的炕..
    民間藝術縮骨功

    民間藝術縮骨功

    縮骨功,也叫縮骨術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這就是縮骨功。卸..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技藝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宮廷鳥籠..
    風箏魏

    風箏魏

    風箏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而風箏魏就是過去老手藝人的一個品..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特點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

    明代漆工藝的活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